贵州是我国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份之一。今年入汛以来,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叠加,贵州不断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避险,摸索出“四个叫应”措施和“三个紧急撤离”机制,着力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成功避让了16起地质灾害。贵州是如何将防灾避险“触角”延伸至最末端的?
汛期平均降雨量较往年偏多,地质环境条件先天不足,大量村寨依山而建、安全风险突出……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今年入汛以来,贵州省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力合作,全力防范,不断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避险工作,着力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成功避让16起地质灾害,避免1608人伤亡,因灾死亡人员同比减少37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亿余元,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探索破题机制
贵州“先天不足”,77%的面积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且山地多,占总面积的92.5%,有125.8万个山头,大量村寨依山而建,很多群众生活在斜坡地带,地质灾害风险突出。截至2020年底,贵州共发现地质灾害风险隐患28770处。
今年上半年,贵州平均降雨量615.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6%;江河来水量479.7亿立方米,较常年平均来水量偏多2%;入汛以来,平均降雨量433.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6%;主要江河中有4条河流6站次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
汛期不利因素叠加,该如何有效应对?“我们不断强化监测预警和防灾避险,确保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能够第一时间转移、撤离群众,帮助群众脱离险境。”贵州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中,摸索出“四个叫应”措施,即大雨调度叫应到市州、暴雨调度叫应到县(市)、大暴雨调度叫应到乡镇、特大暴雨调度叫应到村组;“三个紧急撤离”机制,即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确保防灾避险工作重心下沉、靠前指挥,着力打通防灾避险“最后一公里”。
实践证明,正是“四个叫应”措施和“三个紧急撤离”机制的有效实施,让贵州今年入汛以来成功避让16起地质灾害。黔南州三都县三合街道拉揽村高寨组避险成功的事例就是这个机制的一个成功实践。
6月19日至20日,三都县普降暴雨到大暴雨,最大降雨量达226.1毫米。6月19日16时,贵州省应急管理厅要求三都县应急管理局调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做好防范。16时5分,三都县应急管理局迅速同各乡镇(街道)以及县自然资源局、水务局、气象局调度会商,部署各项防范工作。19时40分,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后,三都县应急管理局应急值守人员何水兵第一时间通过电话督促各镇(街道)加强应急值班值守,做好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6月20日1时,黔南州应急管理局、三都县应急管理局再次调度会商,要求三合街道对雨量较大、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采取应对措施。三合街道随即将预警信息和相关要求迅速传递给拉揽村高寨组村干部李定福。收到信息后,李定福马上冒雨开展排查工作。听到后山有异常响动后,他根据经验意识到这是滑坡前兆,立即挨家挨户敲门大喊,组织群众撤离。很快,398人被成功转移至安全地带。4时30分许,几声巨大声响后,拉揽村高寨组发生山体滑坡。由于预警及时、转移迅速,无一人伤亡。
强化综合治理
事实证明,强化综合治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前沿哨卡作用,对防灾避险意义重大。
今年44岁的万政英是黔东南州剑河县仰阿莎街道思源社区居民。她回忆起5月30日的经历时,仍心有余悸:那天下午,她去山上采蘑菇,走到松林深处时,突然发现部分松树发生倾斜,地面有裂缝,便立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和视频,迅速回家。想到在松林里看到的情景特别像平时社区宣传视频里提到的地质灾害征兆,万政英随即在手机群里向社区报告。当晚,社区及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和她核实相关信息,并于次日清晨和相关部门人员一同前往事发地核查。经核查,她报告的松林正处于滑坡体上,50余棵松树发生倾倒,滑坡体规模初步估计约10万立方米。所幸的是,相关部门随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迅速转移周边群众,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损失。
除了群众自身的“警觉”外,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
6月25日至26日,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雄营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周训练像往常一样巡逻。26日17时许,他突然发现隐患点周边出现零星的山体滑坡,立即一边组织隐患点周边群众撤离,一边向上级报告。接到报告后,雄营村紧急将34户81人撤离到安全区域,避免了伤亡。
“我们通过强化风险会商、短临预警、临坡临崖村寨巡查、应急值守,落实‘四个叫应’‘三个紧急撤离’,真正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厅长周乐职介绍。今年以来,贵州省持续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避险搬迁实施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科技支撑与风险防控能力,已下达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3.39亿元,实施防治项目58个。
绷紧安全意识
尽管今年实现多起地质灾害成功避险,但贵州省强调不可有丝毫“松懈大意”,要求各地各部门不断压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始终绷紧安全防范之弦,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6月27日22时10分,铜仁市思南县气象局发出暴雨橙色预警,鹦鹉溪镇正处于预警区域。该镇高度重视,随即组织工作人员对全镇开展排查巡查。28日2时许,该镇紫黄沟村山后头组降下暴雨,村民组组长周贤武冒雨巡查。他发现村民周书全家屋后坡体来水很大,坡体及房屋出现滑动,便立即打电话上报。随后紫黄沟村村干部组织群众转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周书全一家和附近常住的6户15人被紧急转移。28日5时左右,滑坡发生,约9万立方米滑坡体倾泻而下,造成3栋房屋损毁,因转移及时,无人员伤亡。
“各地各部门要把各项工作从严从细落到实处,密切加强天气监测,强化汛期风险研判,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短信、微信、电视等现代预警手段,又要用好大喇叭、哨子、手摇报警器等传统工具,第一时间将预警预报信息发送给地质灾害点责任人、监测人和受威胁群众。”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当地在持续推进“人防+技防”监测预警工作的同时,仍将“人防”视为重要的防灾减灾手段,持续健全夯实群策群防体系,提升“人防+技防”体系下群策群防员的工作能力,始终绷紧安全之弦。
文/张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