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可轻视都市农业的作用
乔金亮

都市农业与优势农业、特色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承担着“保城市供应、稳市场菜价”的责任。都市农业“空间狭小”,却可以以小“搏”大。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同推进,引导城市现代资源要素向城郊农村倾斜。

日前,多个城市对都市农业进行新定位和新探索。《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代表的乡村产业体系;四川成都提出以科技赋能提升都市现代农业质效,布局建设智能农业装备、生物质能源等八大研发单元;广州白云区谋划“1234”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布局,打造“一龙头、两园区、三基地、四产业带”。

都市农业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并称我国农业的“三大板块”。据统计,全国36个大中城市耕地面积接近全国的1/9,蔬菜产量占全国的1/6。然而,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搞种植业?一些城市也存在着忽视和弱化农业的倾向。如今,有的城市依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思维,或是把都市农业简单等同于传统农耕文化加观光休闲,忽略了城市要素,或是把发展都市农业理解为多发展企业、少扶持农民,忽略了农村要素。

都市农业与优势农业、特色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承担着“保城市供应、稳市场菜价”的责任。当面对外地蔬菜调运困难、本地菜价暴涨的处境时,人们才意识到都市农业的必要性。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和上海的农业占GDP的比重已不足1%。然而,北京提出,“少数不等于小数”,农业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上海提出,丝毫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业。理念结出硕果,北京每年选育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占全国的10%,上海绿叶菜常年自给率达80%。

都市农业“空间狭小”,却可以以小“搏”大。长期以来,都市农业面临耕地资源刚性减少、务农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当前,大中城市的乡村空间正由不断收缩向基本稳定转变,都市农业正从农产品保障功能向多元复合功能转变。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大,居民购买力强,同时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聚集。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处高楼林立,满眼钢筋水泥,市民渴望到农村看山望水忆乡愁,城乡工农关系迎来新变局。可以说,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在大中城市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最有条件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得到率先解决。

今年是“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大中城市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大中城市不少是大都市带大乡村、大城市带大郊区,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贯穿城乡融合发展全过程,离不开城乡协调、工农互促。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也是城市发展的机遇,都市农业也是产业升级的选择。即使在大中城市,今天的农业农村依然有很多烦恼,城乡差距也客观存在,直面烦恼和差距,就是直面中国城乡关系的最大现实,要靠改革创新,尤其需要担当。

这份担当,从大处看,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一同推进,引导城市现代资源要素向城郊农村倾斜。这就包括对农业的更精准政策扶持、对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对集体财产权利的尊重等。从细处看,要紧扣当地资源禀赋和乡村文化底蕴,面向城市和市民“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把都市农业建设成为城市“菜篮子”供给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区,从而一头服务城市、一头富裕农民。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