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国际副刊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伦敦体验“算计”
姜 范

英国素有重商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着一贯的精明,加上伦敦已经举办了3次奥运会,对奥运的情感自然也现实得多。伦敦想要的奥运,不是请来供奉的女神,而是可以下金蛋的母鸡。理解了这个动机,就找到了解读2012伦敦奥运经济账号的心理密码。

英国人老于世故,精于计算,向来擅长利用国际游戏规则谋取利益。作为三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伦敦对奥运的情感要现实得多,心机也深得多。伦敦想要的奥运,不是请来供奉的女神,而是可以下金蛋的母鸡。理解了这个动机,就找到了解读2012伦敦奥运经济账号的心理密码。

窘迫的经济形势让伦敦奥运会越发精打细算。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就被揶揄为“最节俭奥运”。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退,欧洲债务危机又接踵而来,英国经济陷入衰退,奥运会这个“花钱大户”可谓生不逢时。与此同时,奥运预算一再膨胀,从申办之初的24亿英镑翻了几个跟头,达到了93亿英镑。重重经济压力之下的伦敦奥运,自然能省则省,能赚则赚。

压缩新建场馆建设,代之以大量的临时场馆,伦敦奥运会因此得了个“临时奥运会”的绰号。伦敦奥运会共有14个新建场馆,临时场馆有8个之多。临时场馆中最大的篮球馆,直接给伦敦奥组委省了1000万英镑。

省钱的结果往往就是凑合。奥运篮球馆朴素得近乎寒酸,只有简单的比分牌、运动员名单以及一块大屏幕,看台座位也相当拥挤。奥组委倒也不觉得尴尬,毕竟篮球在英国算不上热门项目,未来篮球馆利用率不会很高,花费大价钱新建一座得不偿失,有限的投入必须用在“刀刃”上。

英国素有重商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着一贯的精明。如果向商业妥协可以得到真金白银,放下身段也不是不行。

为了放大奥运掘金能力,英国临时批准商场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的8个星期日延长营业时间。伦敦西区的大部分购物中心选择将周日营业时间延长到12个小时。大型购物中心西田是奥林匹克公园的“孪生兄弟”,两者同时同地落成开张,诱惑着观众的腰包,无声地念着“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商味台词。

保护好赞助商权益,才能确保赞助费收益。炸鱼薯条是英国的“国民菜肴”。到了奥运期间,薯条必须和炸鱼捆绑销售,单独售卖薯条就侵犯了顶级赞助商麦当劳的权益。小商户打擦边球的小伎俩,也被奥组委的火眼金睛识破。英国人偏爱小酒馆,喜欢在酒吧三五小聚边喝边看比赛。小酒馆经常在门口的小黑板上预告奥运赛事,顺便给自家售卖的啤酒打个小广告。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正告他们,如果小黑板上的啤酒不是赞助商品牌,就是侵权,要被罚款。

算好经济账,是奥运一以贯之的主题。伦敦奥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在申奥之初就明确表示,伦敦申办奥运会的九成意义在于“奥运遗产”。借奥运机遇提振经济、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才是伦敦奥运会最看重的。

在这样的经济算盘统摄之下,伦敦奥运导演了一段“东区复兴故事”。伦敦的城市发展并不平衡,西区的繁华与东区的破败俨然两个平行世界。申办之初,伦敦就提出把奥运会作为伦敦东区再造的催化剂,期待奥运会为伦敦带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的最大改变。伦敦奥运将投资和建设重点放在东部被污染了数百年的斯特拉特福地区,将奥林匹克公园主场馆与周边住房配套及商业配套同步开发,修复土壤,改造社区,为萧条的东区注入生机。

在期待奥运复兴东区、提振经济的同时,伦敦奥运还提出了“激励一代人”的口号。明眼人都明白,“一代人”指的是不爱运动不爱工作的英国年轻一代,他们不安于现状却不肯努力进取。

统计数据显示,伦敦奥运举办前的2011年第三季度,英国18岁至24岁的年轻人中有五分之一处于失学或失业状态,创下历史新高。来自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伦敦奥运会举办当年有超过2万名来自英国和欧盟的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几乎每10个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无怪伦敦奥运不无焦虑地将目标锁定年轻一代,希望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激励年轻人参与体育、振奋精神、融入社会、积极就业。从数据来看,就业的奥运刺激效应不算显著:奥运会举办当年伦敦就业人数创下10年来的最高纪录,但就业人数的增长基本被人口的增加抵消,伦敦失业率仍维持在8.9%的高位。

2012伦敦奥运会早已曲终人散,精于算计、长于心机的“奥运遗产”却始终相伴。此后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也好,英国脱欧也好,都离不开关于利益的精打细算。自认为精明也罢,被欧盟骂可耻也罢,只要够实惠,大可不必介意那一点点面子的损伤。

听说伦敦地铁2024年就要覆盖4G信号了,这真是个好消息。老迈的伦敦地铁终于意识到,已进入21世纪,地铁里得有网络了。用北京地铁里的5G信号为伦敦速度点赞。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