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草鞋书记”周永开:
永远扎根于人民

新中国成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川北地区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恪尽职守推动地方发展,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离休后,他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父老乡亲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

“是大巴山的人民成就了我。我要为人民服务到底!”“七一勋章”获得者、93岁的周永开坚定地说,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

【砍头也吓不退的地下党员】

1928年,周永开出生于四川巴中一户农民家中。他幼年丧母,祖父与父亲靠给地主做长工为生。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他看在眼里。

少年周永开常常想念长征离开的红军,红军从不欺压百姓。

1943年,周永开来到化成小学求学。这是中共地下党恢复在川北活动的大本营。学校老师大多是地下党员,经常给孩子们讲革命道理。1945年,周永开17岁。一天夜里老师王朴庵摸黑约他到学校后山:“你想找共产党,你怕不怕死,会不会背叛?”

当时学校里游走着军阀的密探,随时可能举起屠刀。周永开没有一丝犹豫,他斩钉截铁地说:“我绝不怕死!永不背叛。”

黑夜里,他举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永开任中共地下党达县地区通南巴平(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兼任巴中县委书记,在敌人的刀口下坚持斗争。

【两手泥土 要为群众造福】

周永开嗓门大,脾气急,想的都是群众吃穿用度的事。平时下乡,见到路上有粪便,他会躬身把粪捡到地里,用以肥田。

上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来到川陕革命老区“万源保卫战”的主战场花萼山。那时花萼山山里不通公路不通电,他手攀悬崖、步行一整天登上山顶的项家坪村,村里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有个小女孩给煤油灯加油时发生火灾遇难,周永开痛心极了。他拿出积蓄,买了一台小型水力发电机,组织大家挖水塘建引水渠,安装发电机。山上第一次亮起了微弱的电灯光。

一定要拔除穷根!他一遍又一遍地跑部门,催进度,说服村民出劳动力,前后接力,逐渐建起一条从官渡镇到花萼山长20多公里的公路,从外面的世界拉进电杆电线,当稳定的电流点亮夜灯时,山里那些老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还自己拿钱引种,鼓励山民发展中药材种植,试种特色中药“花萼贝母”。如今,花萼贝母成为当地有名的土特产,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砖”。他带人调查野生蜡梅资源,引种蜡梅,力推优质蜡梅的培育及发展惠民工程。

【以热血传承红色基因】

周永开刚上山时,项家坪村没有一个高中生。他私人出资翻修好花萼山上的学校,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他还找到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项尔方说:“我们定向培养几个娃娃,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这些娃娃中,蒋宁聪患有严重眼疾,周永开将蒋宁聪带到达州,找最好的医生治好了眼疾。后来,蒋宁聪成了花萼山区第一个大学生,如今成为一名青年基层干部。

周永开1998年发起在川北多个有红色印迹的学校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截至目前颁发10余届,奖励师生近400人,并不断追加捐款。

“周老革命一辈子扎根人民,保持劳动者本色,身无余财,房子也不留给儿孙,就连自己百年后的遗体,也准备捐给医学院供解剖,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达州市干部群众谈及周永开,无不心生敬意。

周永开就像他植于花萼山巅的青松一样,永葆青春。

文/新华社记者 谢 佼

(据新华社电)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