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7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马纯红

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踏上新征程,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

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二字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眼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等。不断解决好这些问题,提高发展的质量,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锚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难点,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关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突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导向,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伟业的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新图景,必然包括与之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环境、安全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并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必然要求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解决好这些急难愁盼问题,体现发展的导向性,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我们要突出问题导向,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制定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等,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

着力解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解决温饱达至更高层次和更高要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彰显发展的重要价值,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做好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坚持分好“蛋糕”;要切实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等,始终做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