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港澳台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天科学家团队来到香港——
香江之畔 筑梦苍穹
本报记者 沈 慧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谢军、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

“‘宇宙天团’来了!”“月球土壤要在香港公开展览!”6月22日下午,阵容豪华的中国“宇宙天团”抵达香港,展开为期5天的访问。23日起,随着这支揽月探火的“宇宙天团”陆续走进香港校园,举办讲座,与青少年学子亲密交流。所到之处,活动现场掀起一波又一波航天热潮。

八旬院士“金句”频频

第一站是香港理工大学。在该校的赛马会综艺馆,88岁的戚发轫迎着观众热切的目光缓缓走了进来。作为首场演讲的“航天明星”,满头银发的戚发轫于23日上午带来了名为《中国航天与航天精神》的主题报告。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强大,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最高尚、最伟大的爱,是爱国。爱国,落到实处首先就是爱岗位、爱事业。和平时期,每个人把工作做好了,就是爱国……”从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到“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两个小时左右的演讲,这位80多岁的老者“金句”频频,没有片刻停歇。

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戚发轫的理解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当国家有特别需要的时候,每一名中国人都要有这种特别的精神。”演讲现场,戚发轫分享了自己的故事:1992年载人飞船立项,他已59岁。那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竟会担任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可领导说:戚发轫,你得干这个事。面对国家需要,还有一年就要退休的他,挑起了这个重担。

“我是学航空的,最初研究导弹。因为国家需要,后来让我去研究运载火箭,于是我参加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1967年,国家又把我从火箭研制队伍调出,去研究卫星,我又去了。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国家有特殊需要,我就应该承担这项特殊任务。”戚发轫说。

互动环节,面对香港青年提问,“从事航天事业60多年,感触最深的经历是哪一次?”这位老航天人毫不避讳地讲起了曾经的失败经历并坦言,“没有充分实验就匆匆忙忙上天,把问题留在天上,给国家带来这么大损失。一辈子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教训”。

“载人航天,要想保证万无一失,就要把上天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地面都验证到。”戚发轫说,“到今天,我们中国航天在世界上是成功率最高的。”话音一落,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香港学子热情“追星”

霏霏细雨,阻挡不住香港学子“追星”的热情。6月23日下午,香港大学。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许久未坐满人的陆佑堂,当天几乎座无虚席,就连二层亦坐满观众。

根据安排,当天下午的主讲嘉宾是胡浩。“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起点,奔月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胡浩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些仰望星空的人。追逐梦想激发了无穷的创新热情,这也是探月工程成功实施的内生动力。”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着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胡浩笑言,“1731这个数字很有意义,从探月工程启动到嫦娥五号返回正好17年,分3步走,1次成功。刚好是1731”。

演讲尾声,他寄语广大香港学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也要有一代人的担当。这是中华文化延绵不断的关键所在。希望同学们,特别是有志于航天事业的同学们,不负韶华,在为国家事业的奋斗中建功立业,创造更大辉煌”。

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对于胡浩的演讲,在香港大学读博的一位女同学很是喜欢,她说:“中国航天真的很了不起,胡总设计师本人也很有人格魅力。正像他演讲中所说的,今天的他能走到这个位置,有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从他身上我收获了很多。”

胡浩的“粉丝”中不仅有大学生,也有不少中小学生。如今在香港一所中学读初二的吴彦臻告诉记者,听说内地航天科学家要到香港访问,从小就对航天十分感兴趣的他,让父母赶快帮忙报了名。“这次既从报告中学到了很多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也为祖国感到十分骄傲。中国科学家将传说中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真的很伟大。”吴彦臻自豪地说。

因为疫情防控限制人数的缘故,没有机会到现场“追星”的香港学子,也以不同方式关注着这次活动。“今天我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观看了讲座,对于像我这样平时只通过新闻了解我国航天发展的外行人来说,这些讲座让我对祖国的航天事业整体情况有了基本概念。”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王曼丽表示。

激情点燃航天梦想

6月24日上午,香港理工大学。当谢军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来,偌大的报告厅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从导航技术的发展到北斗系统“三步走”战略,谈及我国北斗系统,谢军用三句话概括总结:解决有无,北斗一号横空出世;追赶国外,北斗二号独具匠心;服务全球,北斗三号中国贡献。

“中国的航天是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结果。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的最基本要素。”现场互动环节,谢军呼吁香港青年,“北斗系统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哪方面的知识和人才都需要。希望更多香港青年珍惜眼下机会,以成就奉献国家。”

演讲结束,谢军走下讲坛,热情的香港学子迅速围上来,索要签名。问起现场感受,今年15岁的南屯门官立中学学生廖亮诚直言,“很兴奋!”他说,自己从小就是个“航天迷”,平时特别喜欢玩航天模拟类游戏,听完演讲很受启发,“人,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现在要努力学习,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从事航天方面工作,为国家作出一点贡献”。

深受感染的不只是廖亮诚。连日来,内地航天科学家们进校园、作报告、讲故事,演讲现场不仅掀起“追星”热潮,也在许多学子心中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科部部长蒋建湘说,此次来港的是我们国家航天英雄模范团队,阵容豪华,前所未有。“香港同胞,特别是青年学生将借此机会深切感受我国火箭发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的辉煌成就,从中领略航天科学家科技报国、兴国、强国的博大襟怀。”

“我从讲座里学到很多关于探测器控制、嫦娥登月的知识,接收到好多新知识,这将鼓励我去追逐太空梦想。”正在读小学的一位同学表示。

香港航天学会会长雷健泉最近正忙着开设暑期航天兴趣班。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自从国家航天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我们的会员多了不少”。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