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敖 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15日,北京、天津、上海、陕西、河南、河北、辽宁等17个省份相继发布养老金上调通知。据悉,其他省份也有望在近期发布相关信息。
本轮养老金上调,响应了今年4月份人社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1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通知明确,全国总体调整比例按照2020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4.5%确定。
我国迎来养老金17年连涨。养老金为什么会上调?退休人员到手的养老金有多少?未来还会持续上涨吗?针对上述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物价是上调主因
“养老金上调的主要原因是物价在上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褚福灵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虽然居民消费价格总体稳定,物价水平上涨幅度不是很大,但CPI毕竟在上涨,为了不影响退休人员的购买力,要对养老金进行调整。”褚福灵说。
同时,养老金上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要在适当范围内,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因此,除了要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还应当相应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实现17连涨的第三个原因是养老基金负担得起。养老金的上调需要持续不间断的支出,钱从哪里来?根据人社部统计,养老基金自2016年底正式投资运营以来,累计投资收益额近2000亿元,年均收益率超过6.8%。2020年我国25个省份委托投资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超过1.11万亿元,许多省份的投资收益率超过10%。因此,从全国整体来看,养老基金的结存具有相当的实力用以支付。“有些地区,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突出地区仍面临很大压力,这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一定措施,确保调整后的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褚福灵说。
养老金怎么发放
据介绍,今年基本养老金调整主要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办法,并实现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办法统一。其中,定额调整体现公平原则;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对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可适当提高调整水平。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份,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07亿人。6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99%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具体到个人,不同地区的退休人员能够拿到的养老金数额是不一样的,与参保年限、缴费金额、失地农民补贴等因素叠加有关。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为例,自2021年1月1日起,当地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5元,提标后当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每人每月135元。同时,65周岁至79周岁之间的参保待遇人员再增加不少于3元,80周岁以上参保待遇人员再增加不少于6元。按照新的标准,当地兴莲乡官田村63岁的李玉莲阿姨自2019年1月份起每月领取养老金236.68元,当年6月份领取失地农民补贴66348元,养老金也提高至每月714元;2021年1月份至6月份,每月则可领取养老金744元,李阿姨的养老金收入在当地算比较高的。
不同地区养老问题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紧密相连。“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齐头并进,形成两者互补、互相促进的格局,才有利于我们整个养老服务事业顺利进展。”褚福灵表示。东部富裕地区的退休人员拿到的养老金相对较高,因为地方财政能够负担很大一部分支出。比如上海,规定从今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每人每月增加100元基础养老金。相对而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支付相对吃力,中央财政就会更多向这些地区倾斜,承担更多的调整额度。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养老金存在差别。
还会继续涨吗
未来,城乡居民养老金能否继续提高,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开源来增收,重点是依靠包括养老基金在内的社保基金产生的收益。
社保基金是大家共同投资、风险共担的,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其保值增值。人社部党组书记、部长张纪南近日表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目前基金权益约2.4万亿元,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正在有序开展,共划转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总额1.68万亿元。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人社部将在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前提下,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重点,继续推动养老基金委托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进一步完善投资政策,提高投资能力,防范投资风险,努力实现养老基金稳健增值,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