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工坊解两难
陈发明

谁来传承?是很多非遗项目面临的难题。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根植于民间沃土的很多非遗项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完善,凝结了无数人的智慧。要掌握其精髓,需要传承人发自内心的热爱,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当下,就业机会多、增收门路广,工业化大生产给手工制作的非遗产品带来巨大挑战,使得很多年轻人宁可去外面打拼,也不愿意留在家里投身非遗项目传承。

如何增收?是农村地区不少留守老人和妇女面临的难题。要增收,关键在产业,无论种植、养殖还是其他工种,想要有可观收入,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农村老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不少农村妇女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也没有充裕时间在家门口全职做一份工作。

丰宁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在村里,可谓是一举两得:既让非遗项目有了相当覆盖面的学习者,可以从基数里择优确定传承人,也较好地解决了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灵活就业的问题。非遗扶贫,一头连着古老文化的延续传承,另一头连着小康生活的奋斗目标。

当然,破解非遗传承和群众增收的难题,需要因地制宜。但是,对于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来说,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确实值得探索推广,尤其是遍布城镇村庄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具有带动群众就地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村庄,把留守老人和妇女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对农村家庭来说不仅仅是增收三五百元的事,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乡风文明和谐、提高农村妇女社会地位。参加培训学习的人多了,闲谈是非的人就少了;掌握一技之长的人多了,在家等靠要的人就少了;农村妇女增收的渠道多了,在非遗项目传承学习过程中的眼界开阔了,受一些落后思想禁锢的观念就少了。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