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地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巴中以脱贫攻坚统揽老区振兴发展全局——
巴山深处景象新
本报记者 钟华林 刘 畅
近年来,巴中市兴建了299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图为平昌县三十二梁镇茶叶基地。
本报记者 钟华林摄

5月的四川巴中,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从全国各地赶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接受红色教育。如今,绿水青山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山银山。

80多年前,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巴中诞生,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红色精神时刻鼓舞着巴中儿女。近年来,巴中以脱贫攻坚统揽老区振兴发展全局,一个个美丽的新村犹如散落在巴山大地上的明珠,生动展现着革命老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巴中市,是四川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方之一。可喜的是,截至2020年底,巴中五(区)县均已实现脱贫摘帽、69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49.9万人。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

“‘红土地绽新颜,好生活似蜜甜,门前葡萄甜,屋后梨子甜……’就像我们这首村歌唱的那样,这日子过得巴适!”说起今天的生活,巴中通江县民胜镇鹦哥嘴村村民闫华平的口中“甜”字成串。闫华平告诉记者,他开办的农家乐每年纯收入8万多元。

“鹦哥嘴本是个穷村。”村党支部书记黄吉祥说。按照农村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鹦哥嘴村77户村民在享受一定补贴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集中搬迁安置。其中,村里最远的李蓉一家从20多公里外的偏远山村搬迁而来,120多平方米的房子仅花费不到3万元。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十三五”期间,巴中累计完成5.4万户18.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改造危旧土坯房17.3万户,群众“住房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解决了住房问题,鹦哥嘴村集思广益,一改过去种植土豆、玉米为主的传统产业模式,引入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发展葡萄产业。现在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

“村民可以通过入股合作社定期分红,在葡萄园里打工挣钱,流转土地按年收取租金等方式获得不错的收入。”四川省鹰歌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华告诉记者,如今,鹦哥嘴村已经形成了集葡萄种植、采摘、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协力建设美丽新村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激发了当地百姓的内生动力,吸引了一大批外出打工的能人回乡参与家乡建设。

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虽然山清水秀,但不通公路。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在社会各方的帮扶下,水电气路等相继进村入户,多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张云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联合村里在外务工的几个老乡筹资7000多万元,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规划和改造,村里传承百年的土坯房成为古色古香的“巴山民宿”,这个“没有煤炭矿山,但有绿水青山”的美丽小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源”。2018年,万寿村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万寿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去年已突破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

近几年,巴中先后以“巴山新居”、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截至2020年底,巴中累计建成聚居点2174个、扶贫新村1125个,成功创建四川省级“四好村”317个。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4月26日上午,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铁血丹心广场上,由共青团通江县委组织的“纪念‘五四运动’102周年暨建团99周年”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今天是我加入共青团的第一天,和同学们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接受教育,很有意义。”参加活动的通江县第二中学高2020级2班的程香告诉记者。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副馆长李坤蓉说,今年前4个月,烈士陵园已接待来自全国的数十个团队,共计3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巴中红色旅游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巴中坚持融合发展,持续擦亮“红色”“山水”“人文”等金字招牌,推动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旅游核心景区。通江县通过打好“红色”和“扶贫”两张牌,立足乡村振兴,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整体规划建设了“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红色旅游连片扶贫示范带”;恩阳区依托恩阳古镇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古镇文化资源、特色民俗资源,开发了恩阳“提糖麻饼”等美食,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