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贡献永不停歇的中国动力
本报记者 童 政

成立于1951年的广西玉柴机器集团,一直专注于发动机的研发和制造,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内燃机行业的龙头企业。过去5年间,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都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产品在大功率船舶、发电动力、农用动力等多个细分领域均居国内市场第一位。

“玉柴走到今天仍然挺立潮头,重在敢于创新。党和国家支持创新的政策,是玉柴永不停歇地贡献中国动力的重要支撑。”69岁的玉柴股份董事长、高级技术顾问陈金源脸上写满了自豪。

早期的玉柴只生产铁犁、锄头等手工农具。随着对农具制造的熟悉,玉柴人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生产发动机?目标定了,大家就开始进行技术攻关。

1959年,玉柴第一代2105型柴油机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生产发动机的企业。

“那会儿玉柴的新机型从越南、新加坡一路销到埃及等18个国家,成为我国出口创汇产品。”陈金源说。

20世纪8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玉柴迎来新的机遇。

“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越来越强。在党委的牵头下,我们首次提出了‘争第一’的经营目标,要在全国乃至世界同行业中,在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争当龙头。”陈金源说。

在目标指引下,老一辈玉柴技术人员传承创新精神,自主研发出YC6105QA直喷式柴油机。该机型改变了国内涡流柴油机的历史,实现了耗油量的大幅降低。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的玉柴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过去21年的6次排放升级中,玉柴实现了全程领跑;6次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全国两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文博会等重大国际、国事活动服务用车中,“玉柴芯”都占据了极高的比重。

创新背后是产品研发的高投入。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玉柴研发投入连年增长,累计超过50亿元,同比增长95%。

“研发投入对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公司能够持续保持高额投入也离不开国家税费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据玉柴股份总会计师陆玉明介绍,仅2020年,玉柴股份享受各项减税降费就超过2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8600多万元。

“省下来的资金,我们统统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线升级。”在减税降费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玉柴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58%。

除了技术创新,同样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的还有玉柴的引才之路。

山田一穗是玉柴精益制造的高级顾问,也是玉柴最早引进的国外专家之一。2013年,山田一穗漂洋过海来到玉柴,悉心指导企业开展精益改善工作。

“我希望将我的知识和经验教授给更多人,把玉柴的生产效率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为达到这一目标,这位蓄着花白胡子的日本精益专家,仅用三个多月就走遍了玉柴各个工厂、职能部门,把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工序都摸了底。结合在本田的工作经验,山田一穗为玉柴量身定制了精益生产体系的整体规划并深入指导推进。

然而,如何解决社保问题一直困扰着山田一穗。当地人力和社保部门在了解到玉柴的需求后,很快落实了海外引进专家的医疗保健待遇问题,彻底打消了山田一穗的顾虑。

2016年,凭借成熟的精益管理模式,玉柴摘得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如今,精益思想已经渗透到玉柴人的意识里,精益改善的成果和经验已经成为玉柴“强身健体”最有效的助推剂,精益理念正引导并推动着玉柴的管理生产迈上新台阶。

“无论是所在的企业,还是当地政府,都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关怀,我期待为玉柴贡献更大的力量。”山田一穗说。

在强有力的人才政策保障下,玉柴持续加大国际化队伍建设力度。依托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博士后工作站、国家认可实验室、内燃机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人才平台,玉柴又陆续从全球国际知名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引进了近百名研发、质量、供应链等多个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不止步。不久前,玉柴成立了国内发动机行业首个先行技术研究院。借助先行技术研究院平台,玉柴计划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着力突破高效燃烧、超低排放控制、智能化控制、新能源动力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中国内燃机技术的世界领先。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