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描绘荆楚大地壮美图景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上图 动车组列车从黄鹤楼旁经过。黄鹤楼位于武汉市长江南岸,是武汉市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陈 勇摄
上图 襄阳市古城一角。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襄阳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杨 东摄
左图 位于宜昌市的三峡大坝。郑家裕摄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在增量和变量上下功夫,在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上做文章;依托全国前列的科教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强省”;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巍巍黄鹤楼,浩浩大江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在增量和变量上下功夫,在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兴产业上做文章。发展动能破与立、旧与新的涅槃故事,充盈于长江之滨,经济发展“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答好时代考题

何谓支点?如何建设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

“建成支点”是功能目标,就是要求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在综合实力、辐射带动力、区域影响力等方面成为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走在前列”是能级目标,就是要求湖北对标一流、奋勇争先,在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

“谱写新篇”是时代考题,就是要求湖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改革不停顿、发展不止步,不断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境界。

为早日实现“建成支点 走在前列 谱写新篇”的宏伟蓝图,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亮出了“金钥匙”。

实施“一主引领、两翼齐飞、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若把湖北比作金凤凰,“一主”的武汉城市圈是凤头,起引领支撑作用;一南一北的“宜荆荆恩”“襄十随神”城市群就是两只翅膀;“全域”就是羽毛,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格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强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湖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担当守护“一江清水”“一库净水”的重大历史责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激活创新引擎

近年来,湖北依托全国前列的科教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强省”,出台一系列将人才、资金、环境、体制机制等诸多生产要素及条件配套的政策,力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崛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全国排名从第12位上升到第7位,连续多年稳居中部第一。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1988年创立的武汉东湖高新区,跻身全国10家重点建设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光电子优势产业正向“光芯屏端网”产业全面拓展,规模已近万亿元,“中国光谷”正全力向“世界光谷”挺进。

如今,国家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支撑起武汉经济新增长极,为打造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湖北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3年来累计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等智能化改造项目1.16万个,完成投资1.2万亿元,汽车、冶金、化工、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襄阳大步迈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宜昌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大产业突破千亿元。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工业企业大规模技改,日益成为湖北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2008年、2012年、2016年、2019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万亿元、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第七;“十三五”以来湖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多年稳定在7.8%左右,居中部第一。

加强生态保护

坐拥最长长江干线的湖北省,“十三五”期间着力实施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荆楚大地江水更清了、岸线更绿了、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更清晰了。

一个个美丽的蜕变,在湖北沿江8市州竞相上演。5年来,湖北取缔长江干线各类码头1787个,腾退岸线近150公里,生态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沿江县市干部表示,长江大保护,以前是个“选择题”,如今成了生死攸关的“必答题”。

一场场长江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攻坚战接连打响:整治沿江化工污染,已关改搬转405家化工企业;开展生态修复,完成212处黑臭水体整治,3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新改建乡镇污水处理厂859座,每年减少6.2亿吨生活污水排放……

长江大保护,如何从被动到主动,从治标到治本,从点位突破到整体推进?

规划先行,强化顶层设计。湖北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形成“1+5+N”规划体系;提出“一干两支六提升”的全域规划思路,梳理出1.14万亿元的动态项目库;编制负面清单,全省22.3%的版图面积纳入生态红线。

依法治江,湖北生态法治体系不断完善。连续3年就水污染防治、秸秆露天禁烧、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地方立法,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之内。

建立绿色GDP考评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编制融资规划……一个个制度设计谋永续发展之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