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宜轻言经济已恢复常态
熊 丽

尽管复苏态势向好,但仍不宜轻言中国经济已恢复常态。下一步,应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4月中国经济“成绩单”已经出炉。在一季度“开门红”基础上,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推动我国经济恢复取得明显成效。从主要宏观指标来看,4月份生产稳中有升,需求持续恢复,就业总体稳定,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发展新动能持续壮大。

宏观指标的良好表现,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实力强、底盘稳,具有强大韧性和巨大潜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显现,经济恢复走在了世界前列。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近期发布的报告认为,在出口强力复苏和国内需求强劲的支撑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8.2%。此前,亚洲开发银行也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调高至8.1%。

尽管复苏态势向好,但仍不宜轻言中国经济已恢复常态。要看到,去年同期基数低,具有不可比因素,宏观数据好看但微观主体日子未必都好过。当前,国际形势还比较复杂,全球疫情还存在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前景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恢复尚不均衡、基础还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密切关注。

比如,与工业生产、投资、出口相比,消费市场的恢复相对缓慢,增长水平尚未完全恢复,部分领域复苏程度偏低。个别地方不时出现零星疫情,为消费的复苏添变数。在投资内部,制造业投资也尚未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水平。又如,部分服务业和小微企业“大病初愈”,还没有从去年的疫情冲击中恢复元气。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此外,就业结构性矛盾继续显现,民生领域短板犹存。

今年我国稳增长的压力不大,要用好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堵点,持续巩固“稳”的基础、积蓄“进”的力量、守住“保”的底线,努力把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稳定预期,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把握好时度效,做好各项政策的协调、衔接、平衡。

固本培元,助力市场主体进一步恢复生机。落实和优化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先进制造业的减税政策,继续提高中长期贷款特别是制造业贷款比重。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企收费,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激活潜力,促进国内需求加快恢复。持续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相关政策措施,推动互联网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促进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尽快恢复。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内需持续扩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