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车长客交出新答卷——
领跑“中国速度” 擦亮“中国名片”
本报记者 李己平 通讯员 金万宝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是一座美丽的森林工厂,仲春时节花木吐蕊,嫩叶翠绿。办公区前两行红衬底白色大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耀眼夺目。再向西是另外的标语,“落实总书记要求,打造中国制造亮丽名片”。中车长客的发展史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的历史,新时代走向世界、屹立世界之林的历史。

中车长客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我国最大、最强的铁路客车和城轨车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多年来,中车长客人奋发图强,坚持边建设、边设计、边生产,靠手提肩扛,白手起家,建设完成了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制造企业,并于1959年10月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辆铁路客车。上世纪60年代初,又自主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地铁客车,奔驰在北京地铁1号线。中车长客成为新中国地铁客车和城轨客车的摇篮。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车长客视察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说,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2019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车长客研发生产的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出重要指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时速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中车长客坚持“自主创新、深度掌控、正向设计、根在长客”的发展主线,5年来先后开发新产品99种,中标87个国内外整车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亿元。中车长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润说:“振兴民族工业,服务百姓出行,就是中车长客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要用手中的产品,为打造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作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多项“中国标准”。中车长客重置技术布局、重塑技术体系、提升技术实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在长春西部,几年前刚刚建成的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基地,时速400公里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正在调试。这是科技部“十三五”轨道交通科技创新标志性项目,堪称我国高速铁路装备又一里程碑项目。它解决了“一带一路”中各国铁路轨道宽窄不同,需要在站场换轨的弊病。此外,公司正在研制的下一代智能地铁车、武汉东湖超能无网有轨电车、广东清远磁浮车等99个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既满足了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发展需求,也进一步引领了全球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方向。

中车长客不断增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先后组建了国内外7个分研发中心,实现了技术和市场的双重布点。目前,中车长客是国内同行业唯一一家具有应用网络自主研发能力并实现动车组、城铁车辆应用全覆盖的主机厂。搅拌摩擦焊、激光焊、超塑成型等工艺技术研发成果实现了广泛市场化应用,车体激光焊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

6年前,曾给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工艺文件一口清”的高铁接线女工姚智慧,如今已经成长为高级工人技师,她骄傲地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们生产的产品从时速250公里到时速350公里,再到时速400公里,我们的产品越做越好,我们的技能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中车长客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输出“中国经验”。

中标美国地铁、澳大利亚地铁、悉尼双客等项目……目前中车长客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泰国、沙特、新西兰、阿根廷等23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签约车辆数量超过9000辆,出口签约额超120亿美元。中车长客总经理王锋说:“我们坚持融入全球经济循环,通过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与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输出中国技术,分享中国经验,将中车长客打造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

回忆5年前总书记考察的情景,中车长客首席操作师李万君仍感振奋。这5年他与工友们参与了几十种新车型的研制,总结了30多种优秀组操作法,技术攻关1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1项。“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产品打造得像艺术品一样,让我们的高铁又快又稳,为中国梦提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