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勃发再出发
如果要找一个中国工业的样本,砥砺前行的辽宁最合适。伴着一系列称号——“共和国工业长子”“共和国装备部”“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辽宁见证了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解放战争隆隆炮声尚在耳畔,党中央就已筹划鞍钢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崛起。鞍钢初建时只有8名党员,1949年底就发展到2722名。这些人成为鞍钢全面恢复生产的主力军,其中就有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孟泰的长女孟庆珍回忆说,孟泰带领工友们在鞍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献交器材运动,建起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使鞍钢最早恢复的3座高炉的配管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1949年4月25日,鞍钢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提起辽宁,就不能绕开它的“重”。工业门类齐全的辽宁工业基地,从“一五”时期开始,就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物资和装备: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和60%的钢产自辽宁,上千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
改革开放直面市场,发端于辽宁的改革曾经先声夺人。第一家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企业、第一家海外上市企业……作为攻坚任务最重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徘徊最久的地方之一,辽宁品尝了改革之利,也饱尝了转型之痛。有全国最早的破产企业,也有最集中的下岗职工。然而,辽宁工业的脊梁没有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基因流淌在辽宁人的血脉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为辽宁振兴多次把脉开方,辨证施治。一次次调查研究,找病根一针见血,出实招激发动力。“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六项重点”指明了振兴路径,为多元化、全方位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了强大动力。滚石上山的关键时刻,辽宁人奋发有为的斗志被唤起、点燃,4300万辽宁人主动顺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以一往无前的姿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振兴实践之中。
“施工图”变“实景图”
“今天的辽宁预期向好,态势向好,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对经济日报记者说,党中央始终深情牵挂辽宁,辽宁上下要把党的决策部署一件件具体化、项目化、清单化,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把辽宁振兴的“施工图”落实为“实景图”。
巨型油轮能不能实现自动驾驶?没有固化的传统行业,只有固守传统的企业。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来说,老企业肯“脑筋急转弯”也会有“诗和远方”。该企业下水完成海试的30万吨级超大油轮就配备了一个智能“大脑”,实现了船舶辅助自动驾驶、设备自动维护等,是全球第一艘获得一人驾驶船级认证的超大油轮,填补了国际智能大型油轮的空白,从而驶向高精尖船舶制造领域的远方。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2748户,先进装备制造业占比达到56.2%。
资源富集的辽宁“家里有矿”。石油、煤铁、菱镁乃至金刚石储量,在全国举足轻重。如何延展产业链精细加工,把“附加值”留在辽宁大地上?“原字号”大文章必须破题。亚洲最大糊状聚氯乙烯研发基地——沈阳化工集团,新产品的实验已进入“冲刺”阶段。凭借填补国内空白的新技术,企业2020年盈利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一季度势头更强劲。从守着“油头”到立足“化尾”,集团董事长孙泽胜有感:“科技创新是深度开发‘原字号’的最优路径。”
“新字号”生新动能
老树发新芽,遇到“卡脖子”瓶颈怎么办?辽宁省政府火力全开,资金支持重点投向研发,“揭榜挂帅”,启动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39项,推动攻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机器人技术等300余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十四五”再度明确604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和480项重大创新产品研发清单,首批已发布200个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试点。
像新松机器人、沈阳鼓风机的设备远程互联一样,辽宁省正加速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打造100个以上企业升级标杆。工业上“云”企业7000多家,联网设备超万台。沈阳市工业企业电商应用率超过50%,客户可以下单购买机床、矿车,也可以购买工艺课程、运维服务。辽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工业门类齐全,产业数字化无比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恰恰是辽宁布局工业互联网的优势所在。去年,辽宁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8家,达到69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达到2163家。
坐落于辽宁沈抚新区的罕王微电子公司,“芯”技术令人惊艳。企业研发投建了国内首条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8英寸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规模化生产线。MEMS芯片,是集成电路和传感器行业的重要核心,其内部结构在微米甚至纳米量级,已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汽车、无人机、物联网等领域。“我们要填补国产MEMS芯片供应链空白,努力成为全球的顶级供应商。”罕王微电子公司总裁黄向向感慨,企业现在是“小而美”,将来要奔向“大而壮”。
毋庸讳言,辽宁许多“新字号”的个头还不高、身板还不硬。但是,辽宁深耕营商环境为先导的“沃土计划”,已然抓住了宝马、英特尔、华为、腾讯等海内外“巨头”的合作之心。
东风正与辽宁便,投资春深花已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