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G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紧密融合,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5G技术及农业前沿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深度融合,田间地头已开出“5G智慧花朵”。
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高新农业园区采访时,农业植保无人机正在对试验田进行浇水作业,令记者好奇的是,这里没看到一个无人机飞手。原来,这里的无人机植保作业大部分是由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中移凌云”无人机平台完成。
中国移动重庆公司高新区分公司集客中心总监雷治波告诉记者,该平台依托5G核心网络和大数据能力,实现农业植保无人机远程精准自动化操控,无人机在预设飞行航线下自主作业,大大减少了传统无人机植保作业对飞手作业经验的依赖。平台实现集群化、远程化、“一站式”的无人机管控和运营,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人力劳动强度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进行10余次商用。“未来,还将实现多台无人机并行控制,进行大面积的同时作业。”雷治波说。
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基于5G的智能化农业生产示范与融合应用,中国移动重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打造了重庆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旨在研究展示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促进5G智慧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关键环节的融合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赋能。
除了5G网联无人机管理运营平台以外,中国移动重庆公司还携手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积极探索5G在农机自动驾驶中的实践与应用。
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无人机产品经理蔡为介绍,即使是普通农机,只要搭载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农机专用智能导航终端,通过5G+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就能实现作业路线自动规划、高精定位自动驾驶。
在5G网络加持下,普通农机装上了“智慧大脑”,“会”种地变为“慧”种地,预先生成的作业路径可实时计算偏差数据,控制农机自动驾驶作业误差在2.5cm以内;有效指导机手精准作业,避免农机重播漏播,提高土地利用率及作业效率;农机可实时上报定位信息、作业数据、工况数据等,同时感知整车运行状态及周边作业环境,保证农机安全、稳定运行。
在重庆农科院“5G+鱼菜共生”大棚,记者看到,这里没有常见栽种在土地里的瓜果蔬菜,而是有序排列着一个个养殖池和蔬菜种植槽。池中的鱼儿自在地游弋着,无土栽培的种植槽里蔬菜也长势茂密。
重庆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智能装备研究室主任郑吉澍告诉记者,利用5G网络和物联网技术赋能,通过布设在鱼池养殖区和叶菜培植区的传感器,高效、稳定收集和传输大数据。“5G+鱼菜共生”大棚实现了蔬菜和鱼类种养环境的水肥循环、自动控温等,形成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种养模式,不仅大幅提高了产量,还有效节约劳动力,是一项创造性探索。
据悉,中国移动智能农机管理技术去年底已获得农业农村部认可,入选2020年全国智慧农业十大新技术,并在今年重庆春耕春播期间逐步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