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4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落户要“量”也要“质”
冯海宁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透露,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顺利实现。

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是2014年3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之一。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36%左右。随着“1亿人落户目标”的实现,到2020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提高到“60%以上”和“45.4%”。在此过程中,国家和各地先后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有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国家层面不仅要求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增加落户规模,也要求其他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或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同时,各地也主动提出城镇化率具体目标、加快推进户籍改革。这些举措推动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显著增长。不少原来“漂”在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得以在城市落户生根;对相关城市而言,也因此拥有了更稳定的人力资源、消费力等。

二是强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比如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民与村集体资产“松绑”,实现承包地宅基地等权益的“持有”进城、有偿退出等机制更灵活,消除了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又如,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相关政策也在及时跟进做好进城农民权益保障。

实现“1亿人落户目标”不是工作终点。相比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这需要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当务之急是,在“量”的基础上提“质”,在住房、就业、入学、养老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提升新市民落户后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