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年的砥砺前行,天津滨海新区已拥有药明康德、康希诺、瑞普生物、丹娜、凯莱英等生物医药领军企业1500多家,已建成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创新平台100多家,形成了以创新药物、现代中药、合成生物、医疗器械、医学生物技术等领域为特色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成为中国北方生物医药产业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的领跑者。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医药产业是滨海新区‘1+3+4’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到‘十四五’末,我们将建设成1000亿元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均衡发展、融合发展的先行区。”
持续优化产业环境
不久前,记者来到坐落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凯莱英医药集团,这是创立于1998年的中国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之一。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洪浩告诉记者:“药品药物化学、生产和控制解决方案的一体化医药服务,是凯莱英成立之初确定的核心优势和商业模式。”
经过20年多的发展,这家公司发展到目前拥有十余家研发、生产、销售子公司及办事处,其中有3家企业先后设立于天津经开区。全球5000多名员工,具有海外跨国公司经验人员百余人。取得这样的骄人业绩靠的是什么?洪浩告诉记者,答案就是不断创新。
天津经开区医药健康产业局局长李樱说,生物医药产业是经开区重点发展的主导行业之一,经过多年来在核心项目引育、研发能力提升、产业环境优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创新孵化、产业化、流通等价值链主要环节都有所布局。经开区现有像凯莱英这样的生物医药类企业400余家,2019年全区生物医药产值完成291亿元,占天津市比重52%;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仍达到273.5亿元。
在抗击疫情方面,京天成抗体研制团队历时25天拿到新冠病毒的N蛋白特异单抗6F10,推出新冠疫苗定量检测试剂盒。天津一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得欧盟准入资格。
科学布局精准扶持
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彭伟说,2020年9月,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印发《滨海新区产业空间布局指引实施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明确为滨海新区全域发展产业。经开区与区发展改革委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双群长单位,充分发挥区发改委统筹全区产业优势及经开区服务促进企业项目落地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谋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
滨海新区还推出了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滨海产业基金,就生物医药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定向支持。各开发区将针对本区域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纷纷制定精准的专项支持政策,带动细分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如今,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图谱,以图谱指导规划和重大项目引进。未来,在经开区南港工业区,重点布局化学药产业集群;在经开区东区、西区、中区,重点布局生物药产业集群;在高新区渤龙湖科技园,重点布局细胞、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在经开区东区、西区、中区,保税区空港片区,重点布局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在生态城,重点布局智慧医疗与大健康产业集群。这样形成各个开发区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各有侧重,各抓各段,集中优势资源发力主题产业领域。
完善投融资体系
李樱表示,天津经开区已成立泰达投资引导基金,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强大助力。
滨海新区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局局长陈巍告诉记者,通过“产业+金融”助推双赢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股权、债权融资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企业股改及上市辅导力度,用足用好天津市、滨海新区及高新区对上市企业各项政策,鼓励其对接多层次资本渠道,促进其上市发展。
细胞治疗是当今全球生物医药和生命科技领域的前沿。天津滨海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刘朱岩说,滨海新区下一步将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合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细胞药物研发龙头企业做强做深产业链,大力实施国产化替代工程,积极寻求政策创新突破,充分发挥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天津市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联盟、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等的作用,加快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吸引优质企业聚集落户,加快打造“细胞谷”“生物制造谷”等生物医药集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