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掌握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黄俊毅

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转变。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确保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即“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以全国贫困人口数量为例,以前是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人口的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虽然有一定科学性,但在具体扶贫工作中却存在不知“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这些致贫原因进行帮扶”“帮扶效果如何”等问题。过去很长时期,扶贫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依靠传统的行政体系,把帮扶资源传递给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这种输血式、漫灌式的做法,由于信息、措施不精准,存在扶贫成本高、效率低、贫困人口易返贫等弊端。

基于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之后,他多次对精准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精准扶贫思想。在扶贫实践中,相关部门坚持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聚焦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从而全方位地改变了我国贫困治理的基本逻辑和运作模式。

由于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我国扶贫史上第一次实现了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精确瞄准了脱贫攻坚的对象,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国家扶贫信息平台,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由于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累计近亿贫困群众分别通过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实现了脱贫摘帽。

中国的实践表明,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