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1年4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撂荒地复耕记
本报记者 钟华林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4月8日,春日的暖阳下,四川广安市广安区白市镇龙凤村10多位农民正在一面坡地上点种黄豆。

村党支部书记蔡万楷告诉记者:“这面坡地有300多亩,撂荒好多年了。看着地里重新种上粮食,真是高兴!”

复耕这片土地的周建介绍:“去年黄豆加其他作物收入10多万元,今年应该还会更多。”村民们也高兴,因为在地里干活有务工收入。

既然能有好收成,为何会撂荒多年?“你看看,这片地土层很薄。”蔡万楷指着一处裸露的岩石分析,“加上是坡地,不耐旱,不灌溉可能就没收成,而上提灌设备成本就高了。”

白市镇镇长代联举介绍,经过普查,到去年全镇共有2000多亩地撂荒。这些地被撂荒各有原因。有的是人的问题,青壮年劳力大都出去打工了;有的是地的问题,碎片化的田块无法满足机械化作业;还有的是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的问题……针对不同的“荒法”,白市镇分门别类,各个击破。

龙凤村300多亩地撂荒的主要原因是灌溉用水不足。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周建修复了建在半山腰可蓄水4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装了水泵和水肥一体化管网。他还准备在山顶再建一个蓄水池。

白市村村民段大军的3亩地荒了一亩半。为什么?“村里有一条很宽的大水沟,以前没有桥,每次用旋耕机耕田都得请壮劳力把旋耕机抬过去,收割机什么的就更过不去。”因这条水沟的阻拦,周边两个村撂荒或半撂荒的土地有三四百亩。去年,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一座桥,修整了机耕便道,并出台优惠政策,很快吸引了种田大户袁白娟。她把白市村及邻近的鞠坪村的撂荒地全部复耕,用于种植水稻和油菜。记者在现场看到,油菜长势很好,丰收在望。

在月光村,记者看见数十位农民或整稻田,或栽蔬菜。代联举介绍,全镇约80%的青壮年劳力出去打工,原本撂荒的地不少。为此,他们招引种田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撂荒的土地。“我看到,秧苗已有几寸长了,再过十来天就可以栽种了。”村民蔡世刚趁清明假期从打工地回到村里看望老人,并到田间察看流转土地的种植情况。

大户种地效益如何?“农民地块小,很难机械化操作,所以成本高。流转过来之后,我们对土地进行了整理,小块变大块,机耕机收方便了,成本就大大下降了。”种田大户周成祥说。

去年以来,白市镇已招引11位大户前来复耕约2000亩。有了复耕经验的白市镇对撂荒地全部复耕很有信心。“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复耕,肯定会很快解决的。”代联举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