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态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4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残膜还土地自由呼吸
宁夏固原破“白色污染”困局
本报记者 拓兆兵

走进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民们正忙着在田里“扯膜”。“扯膜”是当地农民对清理残膜的俗称。固原市阴湿、温度低、春播晚,每年秋收后,覆膜仍继续留在地里保墒,待来年三四月再清理。清理完后平整土地,然后覆新膜播种。这几天,正是这里“扯膜”的季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覆膜在干旱缺水的西北兴起,不但保墒升温,还改变了传统农作方式,有力促进了粮食增收。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立下汗马功劳的覆膜虽好,但如果不及时回收,就会污染耕地,使土壤含水量下降,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牛羊误吃残膜会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如何有效治理残膜解开“白色污染”困局?地处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在回收、再生利用、补贴、监督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机制。”宁夏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杨发介绍。

“清理残膜主要采取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最佳清理效果。”原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心主任任俊林介绍说,目前固原市大型农业基地和合作社采用专门的机械清理,不易清理的边角由人工捡拾。“因为清理残膜比较费劲,加上对残膜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农民懒得清理,有的清理完后把残膜堆放在农田旁,造成大面积‘白色污染’。近10年来,我们采取在每村设点回购残膜等措施鼓励农民清理。”任俊林说。

原州区张易镇黄堡村村民姬成学负责附近几个村子的残膜回收。区里根据每年新膜价格给残膜定收购价,今年1公斤残膜0.7元。1亩地回收残膜大致在10公斤左右,每亩地残膜能卖7块多钱。钱虽不多,但仍能调动起农民回收残膜的积极性。“最近是残膜回收的高峰期,有时一天能收七八十吨,估计今年能收700吨左右!”姬成学说,收购残膜由政府出资。

经纪人收购残膜后,再卖给定点塑料颗粒加工厂。去年原州区给每公斤残膜定价0.4元,姬成学收的500多吨残膜卖了20多万元,除去成本净赚10万元,收入颇丰。

“目前原州区共有19个回收点。通过资金补贴和便利化设点,让大家有利可图,很好调动起农民和经纪人回收残膜的积极性,原州区残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其他县区也基本都是这样,治理效果显著。”任俊林说。

对收购来的残膜,各县区定点的塑料颗粒厂通过加工实现再生利用。每回收生产1吨再生颗粒,政府给予500元至1000元的补助。

走进位于原州区的宁夏冠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2013年6月建成投产的这家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塑料再生产技术,年加工废旧残膜能力超过2000吨。“4吨残膜能制造1吨塑料颗粒,产品销往浙江,当地企业用吹膜、拉丝、拉骨、挤出型材等技术,将颗粒大量应用于塑料制品的生产,制造各种塑料袋、服装、塑料门窗等,市场前景很好。”企业负责人吴晓燕说。

在宁夏,形成了“农户+作业公司+回收网点+加工企业”的残膜回收网络,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5%,“白色污染”大幅减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白色污染’治理工作写进文件之中。我们将推进残膜治理达到更高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让土地自由呼吸。”杨发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