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
郭 言

消除贫困,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一直囿于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系列难题。即使是在科技发达、商品丰盈、社会进步的今天,消除贫困仍然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2021年2月25日,这是永远被铭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这更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这颗蓝色星球上更多人摆脱绝对贫困提供了勇气、经验和力量,也铸就了人类进步的不朽丰碑!

(一)

摆脱贫困,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题。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通过了以消灭贫困为首要目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多年来,全球致力缩小贫富差距,然而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严重冲击世界上最脆弱的贫困群体,甚至使贫穷人口陷入更极端赤贫。世界银行2020年9月的报告预测,受疫情影响,将新增7000万到1亿人口陷入极端贫困,使绝对贫困人口增至4.9亿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减贫进程和减贫成果,关系着人类减贫事业的成败。

首先,中国的不懈努力让世界惊叹,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在减贫速度上,中国明显快于全球;减贫数量上,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减贫过程中,中国建立并完善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社保、医疗体系,堪称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对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直接推动了全球减贫事业进程,而且给全世界消除贫困带来了巨大信心。

老挝国家主席本扬曾赴湖南省湘西十八洞村和福建省宁德下岐村考察中国的扶贫工作。他感叹:“亲眼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推进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扶贫减贫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老挝深入推进扶贫事业,早日摆脱欠发达状态的信心和决心。”

(二)

中国实施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减贫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

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成功减贫之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中国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时,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抓好五个一批,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精准扶贫有效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强调“智”“志”双扶,激发出贫困户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

俄罗斯—中国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到访过中国中西部一些贫困地区。在他看来,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减贫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为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提供保障。”

精准扶贫方略不仅对中国减贫事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于国际贫困治理理论的创新,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扶贫进程中,处处闪耀着创新的中国智慧,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被巧妙地“嵌入”扶贫工作。借助大数据技术,中国在贫困人口精准定位、贫困人群特征分析、精准制定帮扶措施、扶贫效果精准评估等方面,全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中国的脱贫智慧,为全球贫困治理带来了更多启迪。巴布亚新几内亚单一民族党领袖彼得·努姆多次访问中国农村,看到不少地区都走上了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建设之路,对科技力量与脱贫工作的结合感触很深。2018年5月,巴新决定引进类似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合建农业产业园,并以此为平台加强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贸易、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两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繁荣,社会是否进步,往往体现在改善民生、为人民提供基础服务、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等方面。中国的脱贫攻坚,向全世界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越性。

首先,彰显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安排,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其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少数人越来越富裕、多数人相对贫困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应该也能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都过得好。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再次,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世界担当精神。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从贫困到全面小康,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获得全球认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连接沿线各国人民梦想,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如今,中国完成的脱贫壮举,为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减贫动能,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一如既往,同世界各国一道,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