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地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欠薪需落实属地责任
韩秉志

不久前,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正式开通,全面接收处理农民工欠薪问题线索,受到广大劳动者的欢迎。春节临近,各地倡导“就地过年”,要谨防少数企业以“就地过年”为借口拖欠农民工工资。为此,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加大欠薪纠纷和隐患排查力度,对重大欠薪风险隐患发现一起化解一起,让劳动者安心过年。

这些年来,从加快推进立法,强化农民工工资支付法治保障,到逐级落实属地具体监管责任,再到不断完善工资保证金等兜底保障制度,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遭恶意欠薪高发多发现象已经得到明显遏制。笔者的一个直观感受是,前些年动辄“围堵式”“上访式”讨薪数量逐渐减少,这与全国查处欠薪案件数、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及涉及人数逐年下降的数据是吻合的。

尽管如此,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一道道“保障防护墙”仍时有失灵,一些农民工仍面临讨薪难。比如,在农民工欠薪案件多发的建筑领域,常会出现“尾款怪象”;还有些劳动者明明赢了官司却还是讨不到工钱。此外,近年来平台企业用工舆情有所增多,尤其是在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制造业、服务业欠薪问题占比已经有超过建筑业的趋势,种种问题值得重视。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疫情防控常态化、产业升级加速化与劳动者诉求多元化的问题交织,根治欠薪工作较往年面临形势更为复杂严峻。要从根本上有效遏制欠薪现象,既要有系统思维,更要做细做实工作。对历史积案,不妨多一点耐心;对复杂疑难案件,不妨换一个思路。要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身上。

要避免年底不集中讨薪,还要致力于平日不欠薪。除了通过调解、接访、仲裁、司法及应急资金兜底,法律兜底等手段外,还应该从管理机制、文化认知、社会结构等更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为农民工群体“赋权”,从而让更多劳动者早日足额拿到应得的报酬。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