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地处河北省西北边缘的平泉市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记者一走进河北华素素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温暖的气息扑面而来,员工们正在紧张地调试设备,为即将投产做最后的准备。公司总经理黄华强告诉记者,该项目能顺利启动实施,短时间内实现投产,离不开平泉市扶贫资金的前期投入。据了解,平泉先后两次注入460万元、1200万元扶贫资金,支持公司进行产品中试和生产线建设,并吸引社会投资3.4亿元,最终促成了华素素食品公司菌菇合成肉项目。
1660万元扶贫资金,缘何撬动了3.4亿元投资?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不断创新完善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通过资本入股和资产收益等多种方式,吸引、撬动较大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平泉市委书记董正国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该市共打捆投入扶贫资金3.5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多达25亿元。
平泉于2018年退出了贫困县序列。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国家及相关对口帮扶单位依然有部分扶贫资金注入。如何让这些扶贫资金对扶持贫困群众、促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效益?
平泉市经过调研发现,2018年以前,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8.8亿元,但真正能看到实际效果的项目并不多。平泉市扶贫办公室主任鲁文学说:“这些钱都撒了‘芝麻盐’,资金大多用于贫困人口救急和不太大的扶贫项目上,既难见实效,更难取得持续回报,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当地决定转变发展思路,把扶贫资金打捆使用,通过对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等特色产业扶大扶强,带动全市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嵌入产业链条,以此来夯实农业基础,促进扶贫资金增值,带动群众增收。
在平泉最大的农村社区桲椤树社区,记者走进了年产10万袋香菇菌棒的生产基地,桲椤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杨海平介绍,该食用菌规模化生产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全部来自扶贫资金,项目完工后全部交由桲椤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营。
杨海平告诉记者,生产基地全年可生产香菇菌棒1000万棒,年产值达3000万元。“不仅让208个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据初步测算,基地还可以增加集体收入达180万元。真正发挥了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
“扶贫资金既要防止发生投资风险,又要发挥最大效益,做到保值增值。平泉市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鲁文学说,“为了资金使用安全,并持续长久地发挥扶贫资金作用,除了政府主导投资的项目外,其他非政府性质的业主项目投入资金比例必须达到扶贫资金投入的3倍以上,并且每年按投入量的6%缴纳占用资金效益。这样不仅有效规避了资金风险,从中获得的收益又能再次滚动投入到扶贫项目中。”
平泉市市长曹佐金告诉记者:“我们采取资金资本合作方式,从使用主体中提取6%的收益,合作期结束收回全部资金,从而建立起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也保证了扶贫帮扶资金保值增值。”
据统计,自2019年该市探索实施资产(资本)收益扶贫以来已投资3.58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达25亿元左右,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25000多个。同时,每年有4700多万元的收益,用于扶贫资金池的滚动发展。
在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厂区,工人们正在各个生产车间忙碌。“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村的村民。”跟着主管生产的经理薛志强,记者进入一个崭新的加工车间,几名工人正精心清理生产线。
薛志强告诉记者,由于业务不断扩大,公司原有的杏仁脱苦车间已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急需一条全新生产线。建新车间、上新生产线,资金是关键。恰在此时,平泉市扶贫资金资本合作机制出台,决定将700万元扶贫资金注入该企业。有了扶贫资金,公司坚定了信心,短时间筹集资金1400万元,组织人员加大项目攻关力度。仅用时5个月,项目顺利完工。
薛志强介绍,新生产线每天能处理山杏仁500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当问到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是否减少了用工数量时,薛志强说,“完全不受影响,公司的设备不断升级,规模不断壮大,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目前,公司员工有3000多人,2009年时只有七八十人”。
“我们在投入扶贫资金时,会选择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这样能以较少资金撬动较大社会资本参与,使各方资金有机融合、凝成合力,做大做强扶贫产业,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鲁文学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平泉实施的170多个扶贫项目带动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其中仅菌、菜、果“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就使农民年人均增收达7800元以上。
经过3年扶贫资金打捆使用实践,平泉农业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产业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平泉扶贫资金使用经验也获得了国家扶贫办和财政部的认可,被介绍和推广至全国多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