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西南边陲有一个美丽的侗乡小城——通道,虽不起眼,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4年12月12日,突破蒋介石布下的四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在通道召开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决定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这次会议,不仅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而且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和毛泽东进入中央实际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党第一次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这就是著名的“通道会议”和“通道转兵”。
面临生死抉择
从通道县城出发,西行40余公里,来到通道老县城县溪镇。罗蒙山下,始建于宋代的恭城书院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在这座书院见证的数百年历史中,最令人心情激荡的便是奏响红军长征伟大战略转折先声的“通道会议”。
恭城书院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一座侗族古书院,石阶上布满青苔。拾级而上,进入书院。“这里是会议的场所,这张桌子和四周的椅子,都是当时开会时的样子,毛泽东坐在这里,李德坐在对面……”走进右边第一间斋舍,桌椅、煤油灯、地图等物品按照当时的场景原样陈列布置,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着会议的情形:1934年12月,北风凛冽,寒气逼人。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后锐减过半,翻越老山界抵达湖南通道县城。见到第四道封锁线被突破,蒋介石紧急调集五六倍于中央红军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绥宁、靖县、洪江、武冈等地,张网以待,准备全歼红军。何去何从?中央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
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提出“立即放弃前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转向敌军兵力薄弱的贵州去创建新的根据地”。“可是,博古、李德等人不顾红军的损失及当时的险恶局势,仍然坚持由通道北进湘西,准备率领红军继续往蒋介石布置好的包围圈里钻。如果不改变原定的前进方向,中央红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讲解员说。
北上湘西,还是西进贵州?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等提议,在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和李德7人,围绕红军的进军方向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力主西进,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他的建议得到了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多数同志的赞同。当天19时半,中革军委向各军团、纵队首长发出了西入贵州的“万万火急”电令。
电令“万万火急”
在恭城书院左侧的“通道转兵纪念馆”,记者见到了这封生死攸关的“万万火急”的电令影印件。
“值得注意的是,这封电报的落款是军委,我们查阅了通道会议前后35封军事电报,发现这是以中革军委名义发出且唯一一封标注‘万万火急’的军事电报。这说明电报是非同寻常的重大军事决定,容不得半点等待和停留,必须马上执行。同时也说明了西进贵州、进军贵州黎平是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的结果,体现了集体领导。”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介绍。
电令发出以后,全党全军即刻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统一行动,坚决执行。周恩来亲自到红一军团一师先头部队中,交代抢占黎平城的任务。12月13日,中央红军从通道分两路转兵西进。一路由通道的县溪,进入靖县的新厂、平茶,然后由新厂、平茶分两路进入贵州;另一路在通道的播阳集结后,进入贵州的洪州,向黎平进军。
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城之后,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战略方针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提出的转兵正确主张,正式作出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此举标志着通道转兵取得了完全胜利。
“刘伯承在《回忆长征》中描述,‘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还剩3万多名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可见,‘通道转兵’是一项尊重客观实际的决策,挽救了危难中的3万多名中央红军,体现了红军长征转折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斗争、勇于担当的精神。”通道县红军长征史研究专家胡群松说。
红军通道转兵,也给当地留下了珍贵的红色遗产。通道转兵纪念馆共收集了1000余件红军长征过通道时的相关资料和红军文物,成为红色旅游热门景点,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