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权威访谈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在关键处谋划布局
——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将有哪些特点?宏观政策取向如何?如何做好全年经济工作?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

记者:做好宏观经济预测,离不开对既有经济形势的系统分析和科学判断。对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如何评价?

张宇贤: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年份,更是非常重要的年份——“十三五”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因此,我们观察中国经济既要看到过去1年的情况,也要把它放在5年甚至更长历史维度下进行考量。

过去的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期叠加”“三性交织”的复杂局面,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叠加,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交织,还遭遇了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尽管道路艰辛,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但我们依然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高质量答卷。

这份高质量答卷可概括为一组重要数据。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顺利落户等重要经济数据再创新高、令人振奋。

特别是2020年,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顶住了巨大的冲击逆势增长,为寒意笼罩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来之不易的暖流。我国不仅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而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稳居世界第一。

记者: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些实践与经验对今年及“十四五”时期有哪些启示?

张宇贤:20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今年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应该说我们的市场预期更好了,物质基础更牢了,产业韧性更足了,市场动能更强了,民生保障更实了,应变经验也更多了。

我认为,我们能取得这些成就,一是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既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准确判断形势,又精心谋划部署,实现科学决策、果断决策;二是得益于对五个“根本”规律性深刻认识,即党中央权威是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根本保障、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根本支撑;三是得益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以及区域政策的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四是得益于“六稳”“六保”政策快速落地见效。

记者:2021年我国经济预计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宏观政策取向上该如何做出调整?

张宇贤:总体看,今年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经济加快回升、政策温和回归。一方面,外部环境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面临着不少挑战,特别是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对此我们要有系统观、辩证观、长远观。

对于今年我国经济运行,我们有一个基本判断:疫情防控将延续常态化,宏观经济政策将进一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将加快回升,预计全年GDP增长将呈现“前高后低、逐季回落”的态势。

宏观政策走向方面,将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急转弯”。

连续性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稳定性就是要把握好一些临时性救助政策的稳妥退出,如临时性抗疫国债等;稳定市场主体的政策要延续实施,如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计划;财政赤字规模和地方专项债规模总体稳定,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可持续性就是把握好宏观政策的力度,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之间的关系,确保财政金融政策长期可持续,留有政策空间和余地,避免相关风险的过度积累。

在宏观政策制定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思维与系统观念相结合,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设计相结合,战略引导与战术执行相结合,总量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相结合。

记者:做好今年经济发展工作,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有哪些建议?

张宇贤: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这就需要在关键处做好谋划和布局。一是要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二是要着力夯实实体经济这个重要基础;三是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四是切实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五是要守住安全稳定这个根本底线。

在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方面,重点要做好增强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回升、引导消费回流、优化消费环境等工作,把实施扩大内需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的整体效能。

在有效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方面,要增强投资后劲,保持合理的投资强度,提高投资效率;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要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投资力度,同时要注意避免新兴产业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

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方面,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补齐短板上,要推动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在锻造长板上,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优势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生产力布局优化,拓宽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深度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