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本报记者 孙潜彤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抗联一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一角。
本报记者 孙潜彤摄

每年9月18日,来自各地各界的群众就会整齐地肃立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残历碑广场。听那警钟长鸣,听那警报划破天际。勿忘国耻鸣警撞钟仪式20多年来未曾间断。现在全国已有200多个城市在这一天组织类似的鸣警活动。

历史不会被遗忘

是谁最先想到鸣响方式?那是1995年,退休老工人郝松青给沈阳市人民建议办公室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希望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鸣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国耻。沈阳市当即采纳了老人的建议。

今天,昔人已去。翻开博物馆12年前的采访本,老人痛心的样子跃然纸上——

“我在沈阳生活了一辈子,14年的亡国奴滋味永远忘不了。”

“小时候到学校得学日语,每天得面向东方向日本天皇的方向鞠躬。”

“吃顿大米饭都会被当经济犯抓起来,屈辱啊,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郝松青生前总不忘来看看走走的地方就是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这里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现在年接待观众达百万人次。

抗战胜利是信念的胜利

“进入展厅就感觉到心情很沉重。”来自农行立山支行的参观者胡新庆说,从丰富的史料证据看,早在“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对侵略中国就蓄谋已久。然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使东北大好河山很快沦陷敌手,数千万同胞坠入暗夜。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罄竹难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从抚顺万人坑运过来的几十具尸骨,头骨上的枪眼清晰可见。

随着抗日活动史料的展开,展馆的步道也开始逐渐明亮起来。胡新庆的心里也跟着亮堂起来,越看越坚定。他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地举起来联合抗日的旗帜。从义勇军、游击队到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浴血奋战,多少壮烈牺牲,多少顽强作战,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伟大胜利。”

“九蹈死地其犹未悔,这是信仰的力量。”“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部负责人高建认为,抗战的胜利是团结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贯穿14年抗战始终。在国民党当局执行不抵抗政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抗战的首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正如1945年3月18日日本东京《同盟世界周刊》所写:“根据我们的见解,真正的抗日势力,始终一贯的是中国共产党。”

触摸到信仰的力量

在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不少观众围着讲解员沈珞宜听她讲述“满洲特科”的故事。

“满洲特科”当时是中共中央的情报部门,在奉天纺纱厂、奉天兵工厂等处都有基层党组织秘密活动。在“九一八”事变前夕,正是满铁奉天驿(今天沈阳火车站)的搬运工人,多次向党组织汇报了他们发现的日军军事机密。

“满洲特科”洞察到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蛛丝马迹,特别是他们用棺材装着零件,用雨布盖着从日本偷偷运来两门240毫米口径的大炮。这些秘密举动都没有躲过“满洲特科”的眼睛。中共满洲省委通过分析这些情报,特别是日本在奉天驿这样频繁的军事调动,得出了近期日本可能发动大的军事行动的结论。

“九一八”之夜,日军正是用这两门大炮轰击了东北军北大营。这也证明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是经过精心准备、策划的,无论怎样编织谎言也赖不掉。

揭露日军侵略图谋、号召民众武装抗战的“9·19宣言”,经中共满洲省委紧急会议定稿后,立即刻蜡纸、印刷,并通过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学生在街头散发出去。宣言在9月19日下午就贴在沈阳城各处。

“被捕、牺牲,随时都在发生。”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说,中共满洲省委先后有6位书记被捕入狱,杨靖宇、赵尚志等军委书记都在后来的抗日战斗中牺牲。在东北十余年的艰苦抗战中,大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党的忠诚战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国家纾难,为民族解放,‘我何惜此头’,从一封封英雄的书信中就能触摸到信仰的力量。”刘秀华认为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志气、勇气和元气。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