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全机制 减少隐患
补齐地下市政工程安全短板
本报记者 亢 舒

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这些维系着我们日常生活乃至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设施,很多都被埋藏在地下。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停摆,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近年来,与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事故偶有发生,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针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各方面短板,经国务院同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设施普查,摸清底数,掌握存在的隐患风险点并限期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到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效率明显提高,安全隐患及事故明显减少,城市安全韧性显著提升。

“地下市政工程的首要短板是安全短板。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进行设施普查,摸清底数,掌握存在的隐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赵泽生表示,201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经指导各地开展地下管线普查,而此次普查范围将更广。

普查后,该如何消除隐患?《指导意见》要求,将消除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安全隐患作为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任务,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制定限期整改计划。

与此同时,信息化手段必不可少。下一步,将提升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搭建设施感知网络,建设地面塌陷隐患监测感知系统,实时掌握设施运行状况,实现对设施的安全监测和预警。

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分配和追究,对于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的权属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属地责任、有关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运营养护制度建设,规范设施权属单位的运营养护工作,防止设施带病运行。健全设施运营应急抢险制度,迅速高效依规处置突发事件。

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城市地下空间更加合理利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也将为城市生活拓展更大空间。《指导意见》明确,要根据地下空间实际状况和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立足于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和空间集约利用,合理部署各类设施的空间和规模。推广地下空间分层使用,提高地下空间使用效率。

赵泽生表示,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补齐规划建设和安全管理短板,将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