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难题守护三江源
本报记者 马玉宏 石 晶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日前传来好消息,三江源国家公园即将在青海省正式设园。专家表示,经过近5年的探索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为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积累了大量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美丽而神秘的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及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其保护价值对全国乃至全球意义重大。

时间回溯至本世纪初,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历史上首次断流,“中华水塔”告急。

鉴于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2005年起,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截至2015年,三江源各类草地产草量提高30%,土壤保持量增幅达32.5%,百万亩“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由不到20%增至80%以上;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应运而生。此后,黄河源、长江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成立。试点涉及的4个县迅速完成政府大部门制度改革。

统计显示,体制试点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及恢复成效进一步显现,水源涵养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盖率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

生态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为什么还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何又要进一步设立国家公园?

“在青海,三江源治理有三难:第一难,地理面积大,一期工程实施范围涉及4州17县市,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治理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第二难,治理项目多,包括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22项工程、1041个子项目;第三难,牵涉部门广,不同项目要归口到省发改委、农牧、林业、环保、科技、财政等各个厅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坦言,上有各厅局,下有各州县,如果不把分散在各部门的职能整合起来,生态治理工作就很难深入推进。

“举例来说,林草部门更关心植被覆盖率,具体到三江源的工作就是要大面积种草、涵养水源;农牧部门更关心畜牧业发展,保证牛羊吃到草、吃好草。一个关心种草,一个挂怀吃草,工作怎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任永禄表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就是要破解“九龙治水”的体制弊端。

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青海只能以深化改革破题。以黄河源园区所在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为例,园区整合了玛多县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部门的机构职责,划转人员编制55名,组建黄河源园区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园区内外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工作。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及执法碎片化等长期影响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现实问题。”任永禄说,“目前园区内已形成‘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了‘一件事情一个部门管理’的目标,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协同效应凸显。”

“未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赫万成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