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世界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科技创新提供平台
——访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辉
本报驻新加坡记者 蔡本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平台和机遇,科技创新反过来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和反响。近日,本报记者围绕其中关于科学技术创新部分的论述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采访了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激光光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和领军人物、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学院教授洪明辉。

洪明辉表示,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建议》中关于科技部分的内容表述令人鼓舞,凸显出科技创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纽带作用,中国坚持不懈地推动技术创新,未来必将从科技大国发展为科技强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在中国已深入人心。洪明辉表示,中国政府已将科技创新作为驱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历史,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都能带来相应的社会结构和区域政治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并逐步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创造历史,从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实现多项第一,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功建立、量子信息技术和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再到拥有绝对专利优势的5G技术全球领先、“嫦娥探月”计划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回首“十三五”,展望“十四五”,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一次次证明了这个文明古国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上,中国仍需认识自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建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中国对国际格局巨大变迁和国内治理作出的论断。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整体突破,往往聚焦于某些核心领域中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的突破,往往能够以点带面,引领一波技术革新浪潮。如果相关节点遭遇瓶颈,被“卡脖子”,则会影响整体发展。

实现《建议》提出的科技创新目标,发挥好科技人员的整体作用是关键。创新的源头在于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人才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将给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洪明辉表示,科技应用无国界,在很多全球性问题上,科学技术具有区域互补性,人类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科学技术能带来先进生产力,进而突破藩篱、普惠万物。多年的科研和国际交流经验证明,作为科研人员,要“顶天立地”,既要做深基础研究,更要做实技术应用,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人民的福祉,加速推进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平台和机遇,科技创新反过来必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