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全国98%贫困户
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

本报北京12月16日讯 记者刘瑾报道:“目前,我国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随着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每个贫困县形成了2至3个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在国务院新闻办16日举行的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在产业扶贫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至2019年的9808元。

“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贫困地区提供了平台载体,也加快推动了交通、物流、通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刘焕鑫介绍,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据统计,贫困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亿亩、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创建各类扶贫产业园2100多个,组建4100多个产业技术专家组,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保障更加有力、后劲明显增强。

通过产业扶贫,激发了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用勤劳双手改变生活的精神状态。依托订单生产、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地务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72%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70%以上的贫困户接受了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养各类产业致富带头人90多万人,产业扶贫志智双扶成效十分明显。

“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不会出现过剩情况,是不是都搞同一种产品,直接影响产业发展成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农业农村部一直在研究。”刘焕鑫说。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介绍,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农业农村部重点采取三方面举措,一是编好规划、选准产业,目前中西部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二是发展加工、延长链条,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立加工基地;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步晚,同质化往往体现在卖‘原字号’农产品。你产黄金梨,我也产黄金梨;你种大枣,我也种大枣。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避免卖原料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也创造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魏百刚说,为此,832个贫困县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目前累计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1.2万个。

“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刘焕鑫认为,当前,扶贫产业还处于培育成长期,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由于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周期不一致,很多问题在攻坚期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一考虑,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