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海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
产旅“联姻”扮靓乡村
本报记者 石 晶 通讯员 邹佳羽

“这是我们的藏式风干肉,口感和味道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民宿主人魏兰措笑盈盈地对记者说。这里是坐落在青海省门源县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腹地的东旭村,共有4个社173户672人,是以藏、土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村,拥有浓厚民族文化氛围。G338国道沿着峡谷贯穿村落,峡谷间石壁陡峭、松柏苍翠,大通河欢快地流过峡谷,吸引了大量自驾游客。

东旭村旅游资源丰富。行走在村落,群山怀抱,山、水将村落与外界隔开,大通河上锈迹斑斑的吊桥和凿开的山洞,见证了这个村的时代变迁。其中,骆驼脖子社33户人家因住在山洞后一片洞开的天地里,从外界进入得经过一车宽的山洞,恰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自2012年进行旅游开发后,便被命名桃花源。

驻村干部胡海莲笑称“桃花源里不见花”。桃花源里确实没有桃花,走在石头铺成的村道上,民居修成统一的藏式木雕大门,随处可见墙上棕色的沙泥和牛羊彩绘,别具民族特色的“高原桃花源”民俗村散发着独特的乡村魅力。

“因为旅游旺季游客住宿需求提高,去年乡里筹集项目资金9万元帮我们升级改造,现在最多可以住30个人,今年民宿收入有十几万元了。”魏兰措说。像魏兰措这样开民宿的,骆驼脖子社还有14家,生意都很好。

前几年,这个村社还是另一番光景,村里生计主要靠农牧,基础设施也不齐全。2012年,门源县整合各类资金1800余万元,在骆驼脖子社倾力打造“高原桃花源”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018年,又投资523.5万元实施桃花源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现在,游客基本的卫生需求得到保障,村民的生活品质也提高了。”胡海莲说,东旭村于2016年成功脱贫,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3元,乡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

冬季的深山寒风凛冽,一迈入村民贾英吉家却顿感温暖。“2010年起游牧民定居补助政策实施,这些房子都是依靠政策扶持建成的。”胡海莲说。

“现在路好了,去县城可以当天回,也有去省城的班车。儿子带媳妇到外地打工,我们老两口在家种药材当护林员,今年能挣7万元左右。”贾英吉告诉记者。据了解,东旭村的护林员岗位有34个,为34户村民每人每月增加了1600元的固定收入。

“东旭村位于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退耕退牧的大环境为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东旭村党支部书记田完麻才郎说,他们在固有耕地上种植经济作物,将草场分区流转,发展生态畜牧和旅游业。目前,东旭村药材、苗木种植面积达到700余亩,占该村耕地总面积的56%,平均每亩实现年经济效益3000余元;先后获得2015年度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7年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2019年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

“在森林公园里就得用生态的路线发展经济。规划时,我们就决定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先打造骆驼脖子社,慢慢把整个东旭村的旅游带起来。”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王青龙向记者介绍:“东旭村的旅游自2012年起步打造,今年高速路通车后游客量增长迅速,仙米林场沿线旅游方面的收入翻了三番。”

谈及村民发展面临的困难,王青龙表示:“今后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将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吸取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以专业团队经营、连片发展等模式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切实改变‘过境游’现状。”

提及未来,王青龙表示,2018年曾做了一个5年发展规划。“这是个‘全域旅游’的规划,今后我们将以东旭、桥滩、麻当3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典型,发挥带动作用,以这几个村的发展经验来盘活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沿线旅游产业,这是个串珠成线的发展路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