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平定,坐落在太行山中段西麓,雄关秀水相映,是中国刻花瓷、砂器之乡,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山西平定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太行山脉塑造了一张又一张亮丽名片。
从“黑饭碗”到“绿饭碗”
“好吃的压饼5元一袋喽……”11月9日一早,48岁的王玉花就支起她的摊位,开始一天的“生意”。压饼是平定县传统吃食,面糊糊往铁铛里浇一勺,压几秒翻个面,一张薄脆热乎的压饼就成了,不论对游客还是本地村民来说,这都是极美的吃食。
王玉花所在的娘子关村,就坐落在娘子关关城脚下。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乘着阳泉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东风,平定县围绕娘子关景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修复平阳湖、启动水磨房院落修复,还建成了玻璃栈道、环湖木栈道等游玩设施,成为游客来平定打卡的网红项目。科学合理的规划,独具特色的“北域江南”风情,使游客接待量连年增长,去年全村综合收入达到2000万元。
“别看压饼薄薄一片,最多的时候我一天能卖400多袋,一年挣个四五万元,养活一家人没问题。”随着游客数量增多,王玉花的压饼生意越做越大。村里像王玉花一样,借助旅游发展东风,日子越过越红火的不在少数,帅忠成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之前,帅忠成的主业是跑煤炭运输。2017年,娘子关景区全方位发展,客流量增多,住宿配套问题浮出水面。“我看新闻了解到我们平定下一步一定会大力发展旅游,就把跑车挣的80多万元全都投到民宿改造里了。”帅忠成说。
发展民宿,娘子关村有先天优势。整个村子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房舍多为石头垒砌,拥有百年历史。水网似的溪水沿着墙基穿房过户。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满眼都是水。有的村民在自家院中修建小桥,让溪水沿着院子转。头顶上搭满葡萄架,桥边石桌石凳,夜晚有流淌的水声相伴,赏花赏月,形成“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人间美景。从“黑饭碗”变成“绿饭碗”,帅忠成特别自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平定人有深切体会!”
“旅游火了、游客多了,村里不缺好营生,自然能留住年轻人,他们可是村子的未来。”娘子关村党支部书记杨文宝说,前些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村两委不断创新发展思路,通过文旅产业融合,推出山水美景、产品展销、非遗展演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了景区和村子的知名度,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好营生,更在文旅产业发展中得到了真实惠。
娘子关镇党委书记朱继明告诉记者,2016年娘子关景区的旅游收入只有200万元左右,游客约20万人次。到了2018年,娘子关景区的门票收入达到2700万元,旅游人次达到80万以上,综合收入近2亿元。“娘子关村有2000多人,从事旅游产业的就有1000人以上。”
在娘子关景区带动下,平定县各乡各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岩岭开发了玉皇洞景区,大前村建成了石头村景点,宁艾村建设了莲花山景区……如今的平定,形成了以娘子关景区为龙头,以34个中国传统村落和53个中国绿色村庄为依托,以砂器、刻花瓷、紫砂等非遗为重点的文旅融合新方向。
是非遗更是文创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平定的砂锅亮晶晶……”一曲《夸土产》道出了山西的物产丰富,更说出了平定独具特色的产业优势。
平定素称“砂器之乡”,现已探明的紫砂储量以亿吨计。但手艺人的匮乏让平定空有资源,却难以此致富。谋定思变,平定县果断决定“牵手”宜兴——自2017年起“南宜兴·北平定”紫砂产业发展论坛连年举行,论坛不仅带来了宜兴的大师工匠,更翻开了平定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以平定砂器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正在走向市场。近年来,平定县以莹玉陶瓷和亮晶晶砂锅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日益做强,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已经远销国外。国家级非遗项目平定砂器代表性传承人张宏亮说,他制作的砂器在传承基础上,注重走挖掘、整理、恢复、收藏的创新之路,目前年产值已经有100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成立紫砂企业、工作室70多个,累计培训紫砂工匠2200余人,发展手工作坊和企业90家。
刻花瓷制作技艺是平定又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刀代笔,纯手工制作,在坯体未干之前刻花,一气呵成,线条流畅,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手艺若搭不上产业东风,就会面临传承困难等问题。
为了拯救这些传统手艺,平定县牵线搭桥,让传统手艺和当地旅游开花结果。如今,平定的景区随处可见刻花瓷“端庄”的身影。“平定刻花瓷迎来了新发展机遇。”刻花瓷非遗传承人张文亮对未来充满信心。
文旅融合还带动了平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康养休闲等产业发展。2019年,服务业产值占全县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8%,经济贡献率同比增长27.1个百分点。“文旅产业是平定县经济转型的新兴产业,也是富民强县的民生产业,以后也会成为全县新的支柱产业。”平定县文旅局局长赵英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