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自然延续,是社会主要矛盾切换的表征,也是内外格局新形势的有效应对。2019年证监会明确了资本市场的“深改12条”,标志着资本市场改革已经进入新周期,近期的中央有关会议和相关文件再提资本市场,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资本市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大循环。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倾向于通过间接融资大规模动员储蓄,创新发展阶段更加依赖股权融资。以房地产、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面临转型升级,房住不炒将成为长期国策。长期来看,为了引流资金,优化居民财富结构,促进高科技领域加速发展,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国内权益市场良性发展将是重要国策。从科创板到创业板的注册制、新三板与转板机制的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的优化等举措都体现了资本市场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
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在风险偏好上与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不同,在助力科技型企业方面有独特优势。科创板最近一年上市的企业大多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这些公司有些规模已经比较大,但是其中大部分企业没有很高的收入和净利润,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等改革在助力科技企业获得资金和技术扶持上、助力科技强国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是资本市场内部大循环。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运行,有助于丰富居民财富配置渠道,以财富效应助力扩大内需。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均收入上升较快,但总体消费能力仍然偏低,内需仍有较大挖掘空间。一方面,我国是全球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由于社会保障仍不够健全,大部分民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偏低;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因房贷压力过大而压缩消费支出,我们应思考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带动我国居民财富和消费意愿的攀升。
提升市场活跃度,发挥好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是资本市场内部大循环的关键。未来希望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拓宽长线资金入市渠道,如提高养老金入市比例、继续扩大权益类产品规模、放宽外资30%持股限制等;丰富金融工具提升市场活跃度,如优化两融制度、推出或扩容各类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完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保护等。
三是资本市场的国内国际双循环。2020年8月我国官方外汇储备3.16万亿美元,环比增加102亿美元,在贸易顺差持续且资本金融项目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国际收支维持基本平衡。但是目前的经常项目顺差并不能一直持续,未来需要依靠国际证券持续较大规模流入来平衡国际收支,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才能促进形成双循环的良好局面。通过优化QFII和RQFII制度,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持续不断地引入境外资金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如进一步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拓宽ETF互联互通,便利境外机构配置股票ETF以及人民币债券资产,持续加大商品期货市场开放力度,扩大特定品种的范围,提供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和信心等。
资本市场应当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所赋予的历史机遇,继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等扶持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实现科技强国战略。通过增加利息和红利性收入提高居民财产收入,提升金融资产尤其是股权及基金收入占比,通过居民收入的提升夯实扩大内需的基础。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资本市场发展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提供高水平的资本市场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