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经智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施策提升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
李军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城市是国家的基本单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是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节点,影响和驱动着全球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其评估排名反映了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态势。新一轮技术变革和创新高潮中,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提升我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所在。

科学把握竞争态势

中关村论坛2020年9月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选取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方面31个指标,对全球30个城市(都市圈)进行了评估及排名。其中,美国9个城市上榜,中国4个城市上榜,法国、德国、日本各有2个城市上榜。

在以科技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科学基础设施和知识创造为衡量维度的科学中心方面,美国表现出较大优势,前十强中有6个城市;伦敦、巴黎、北京、东京分列第4、6、8、10位。值得注意的是,东京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和科学基础设施得分居全球首位,北京在科研机构数量和科学基础设施得分方面居于全球前两位,但在知识创造方面未进入前十,说明北京在高质量科技论文的产出和应用方面仍然不足。

在以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企业、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水平为衡量维度的创新高地方面,旧金山依然高居榜首,东京位列第2,北京、深圳、上海表现不俗,位居第3、4、5位。旧金山依然是全球高科技最集中的地区,东京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实力亦不可小觑,我国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上升态势。在以开放与合作、创业支持、公共服务和创新文化为衡量维度的创新生态方面,前10强中美国占据7席;伦敦、阿姆斯特丹、新加坡分列第3、7、8位。

科创中心的优势与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带来严重冲击,从国内大环境来看,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生产率先恢复并实现增长,不仅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国内市场,以科技创新推动形成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可以得到快速应用和迭代升级,这些都为我国科创中心建设积累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科创中心正着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杭州、天津、武汉、长沙、重庆等城市也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步伐,以科技创新驱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各科创中心的战略共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科创中心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在科研机构与科研人才数量、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已进入世界前列,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赶超增速明显,这些都是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优势所在。不过,在创新主体、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与创新生态等方面,各科创中心仍存在明显的劣势与短板。

在创新主体方面,各科创中心普遍存在顶尖科研人才缺乏、企业科研人员不足的共性问题。各科创中心在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方面不足,现有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依然是高校和政府主导的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科研人员占比低、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研发创新与技术创新活动。

在科研产出方面,各科创中心普遍存在科研产出数量多但影响力不足、顶尖科研成果缺乏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多方面,但顶尖科研人才缺乏、评价体系单一是最直接的原因。以北京为例,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与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2019国际科技创新数据洞见》显示,北京的活跃科研人员总数、总发文量、SCI高引发文量位居全球首位,但是平均标准化论文影响力(1996年-2017年)仅位居第18名,北京市活跃科研人员体量、学术生产总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依然存在鸿沟。

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成果的专利转化率与学术经济价值低,也是各科创中心的普遍短板。据《2019国际科技创新数据洞见》显示,2014年至2018年,波士顿发文总量为全球第8位(147740篇),施引论文的国际专利数量居全球首位(8767件),比值为5.9%;北京发文总量为全球首位(844374篇),施引论文的国际专利数量位居第3位(7925件),比值为0.9%,深圳与北京情况类似,比值同为0.9%。由此可见,国内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撑率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研究脱节问题,校企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匮乏,影响了科技创新整体效力的发挥。

在创新生态方面,我国城市未进入前十,反映出国内各科创中心的普遍短板。创新生态包括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以及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效率,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培育和支撑作用。虽然我国各科创中心在开放与合作、创业支持、公共服务等方面表现尚可,但在创新文化方面,即人才吸引力、企业家精神、文化相关的国际化程度、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数量与国际科创中心城市仍有差距。

多管齐下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确立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抓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其次要狠抓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为科研人员松绑减压、释放活力;再次要发挥各科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动发展,培育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

在此进程中,一是要充分重视企业这一科技创新主体,切实加强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扶持力度,补齐企业创新这一短板。进一步加快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提供政策保障与基础设施护航,优化企业创新生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让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研发更好地支撑企业创新。

二是要着力优化科研人才引进、成长和创新的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建议对标全球领先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科研人员流动配比,增加紧缺学科博士生招生名额。加强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合作,优化人才引进方案,拔高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科技人才的“顶端”梯队建设。

三是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提高校企沟通效率。针对科研创新转化率低、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科技创新“两张皮”的问题,建议由政府推动搭建信息供需对接平台,企业发布研发和创新需求,政府、企业、社会资本配套相应资金,高校老师或专职研究员自由申请,完成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之后,进行股权确权,奖励研发创新者。

四是建立校企互认的应用研发创新类专业技术职称序列与奖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开展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应用研发和技术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畅通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人力资源渠道,培养和建立项目经理队伍,在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与企业的应用创新之间搭建桥梁纽带,缩短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周期,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质量。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