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市场风浪,小店如何应对
——小店经济经营复苏情况调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华林
“厝味·厚鲤甲赫”餐厅注重人情味儿,装修简约温馨,受到顾客欢迎。
本报记者 李华林摄

小店不是新鲜事物,它没有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那样光鲜亮丽,但涉及行业广泛,服务业态多元,宛如毛细血管一般铺设于街头巷尾,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随着大众消费迭代升级、数字技术强势崛起,小店不断提质换挡。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小店骤遇危机。记者近期走访调查,看一看小店如何危中寻机,加快求新求变步伐。

谁也没有想到,上半年还备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小店”们,能够这么快回过神来。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国消费市场都找回了“迟到的春节”的感觉,需求加快释放,人气持续攀升。在这一股股强劲的活力中,小店也占据了一席之地。10月初微信发布的《2020国庆微信数据报告》显示,相较于“五一”假期,国庆中秋假期前3天,线下小店总交易额增长了18%。而小店经济这种加速回暖的态势,在美团最新发布的大数据中也有显示。

面对疫情突发等诸多困难,小店经济为什么能迅速复苏?又如何真正实现“小而美”,成就一番大作为?

身边的小店变样了

有不少人已经发现,今年以来,身边的小店正在发生变化:楼下的水果店能送货上门了,小餐馆开始接外卖单了,咖啡店开直播了,就连买菜都能用消费券抵部分现金了……

疫情的暴发促使万千小店在危中寻机,灵活求变,加速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比如,发展线上业务就让许多店主尝到了甜头。

北京西城区“醉初花艺”店的老板杨爽最近就意识到了线上业务的重要性。今年年初,突发的疫情让花店在春节这个销售旺季关门歇业。两个月后重新开业的她发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已经从在实体店里“挑挑选选”变为在手机上“划来划去”,进店买花的人流量大不如前。

继续等下去不是办法。杨爽迅速对接饿了么、美团等网上平台,一方面接受网上订单、线下送货,另一方面开展到场布置业务,比如婚礼现场、商业活动、生日派对现场布置等。“8月份线上订单就开始增多了,当月花店收入也终于由负转正,实现了盈利。”杨爽说,从线下转型到线上,看似简单,其实门道很多。比如,如何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如何从网上获客,如何开展线上促销,这些都是学问。“如今转型线上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我还想尝试直播、抖音等,吸引更多人关注花店,进一步打开销路。”

不同于大型商场、写字楼的现代化和“国际范儿”,小店体量小、业务简单,更多是承载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的是居民共同记忆,体现的是“人情味儿”“烟火气”。

坐落在北京市三里屯SOHO3号商场的福建小吃店“厝味·厚鲤甲赫”就是一家具有“人情味儿”的餐厅。餐厅位置并不显眼,店面面积也不大,装修简约而不失温馨,原木色调家具、鲤鱼游弋的围幔、满墙照片与地方文化介绍。此外,还设立了书架与储物柜,用粗麻布袋装上赠礼“好事花生”,浓浓的“闽南味”吸引不少食客前来用餐。

“‘厚鲤甲赫’在闽南语里是‘给您吃好’的意思。”“90后”店主姚大戈是福建泉州人,几年前来北京打拼,发现身边不少来自福建的朋友经常抱怨,在偌大的北京难以吃上一口正宗的家乡菜。于是,喜爱烹饪的姚大戈决定尝试开餐厅,原汁原味呈现“福建味道”,也为身边好友创造一个落脚点。“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到两次主题活动,邀请亲朋好友来餐厅聊天、聚会,最近一次活动有近百人参加。”

如今,“厝味·厚鲤甲赫”餐厅已成为一些福建老乡在北京的温暖港湾。姚大戈说,自己理想中的小型餐饮店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物的场所,更是一个供大家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一家家小型餐饮店就是大城市中一缕缕鲜活的“烟火气”。

在注重人情味之外,记者走访发现,今年以来,小店“一店多能”态势也愈发明显。疫情之下,随着消费者服务需求多样化,一些零售类小店不再局限于开展日用品零售业务,还开通了收寄快递、洗衣、维修等多项便民服务。

实际困难还不少

虽然小店因应变而快速复苏,但小店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也不容忽视。

“今年上半年,周围好几家餐厅倒闭,有的是因为复工晚导致资金链断裂,有的是客流量跟不上导致亏损只能关门。因为及时上线外卖,我们的餐厅才得以正常运转。”在广东深圳市宝安区经营一家湘菜馆的孙志告诉记者,大部分像他一样的个体工商户,经营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再加上房租、水电气费等硬性支出压力较大,一旦外部风险来袭,受到的冲击很大。

从对市场动态的掌握和应变来看,与连锁店相比,小店也显得更加弱势。“连锁店有专业的市场团队,能及时分析市场动态、掌握消费趋势变化,同时拥有完整的物流体系和供应链体系,能够很好地保证产品服务供给。”北京港佳好邻居连锁便利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陶冶认为,小店一般都是单店经营,体量小,面对市场变化反应相对迟缓、调整更加滞后,尤其是遇到疫情这种突发风险时,缺乏迅速进行服务转型升级、产品整合的能力,小店需要更加规范、强大的后台去支撑前台业务。

经营过于粗放、不够规范也是小店经济一直以来的短板。苏宁小店集团副总裁韩鹏认为,小店在食品安全和服务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低线城市的小店还可能会存在售卖假货的问题。因此,从城市治理角度来说,小店经济容易给城市管理增加困难,有的地方简单粗暴采用“一刀切”管理方式,给小店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一些电商平台积极支持小店发展。比如,美团外卖推出小店“极速上线”通道,符合条件的商家最快3小时完成从申请到在平台上开店的流程,新上线客户均可享受7天至14天的新商户扶持流量等。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一部分小店依托遍布平台的线上服务体系得以维持生计,有效降低了小店经济的整体风险,但同时,疫情也暴露出大部分小店的数字化建设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一些小店数字化转型成本偏高、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

找准发展突破口

盘活小店经济,是稳就业、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多部门发声关注小店经济,积极出台帮扶政策,帮助小店经济回暖。

例如,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发文明确通过税费优惠等政策精准帮扶,助力小店经济发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额度适中、利率优惠的“租金贷”,或者通过信用卡推出各类分期产品,帮助小店业主解决租金及流动资金难题;今年7月,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通过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至2025年,培育小店经济试点城市(区)100个,赋能服务企业100家,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好政策不少,但要激活小店经济,真正实现“小而美”“小而精”,还需政府部门、小店主等多方共同努力。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在家消费会成为更多人的消费习惯,大家的活动半径慢慢收窄,未来社区小店可能将取代传统的超市或者购物中心。”韩鹏认为,这就需要小店经营者根据消费者需求,积极求新求变。

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支持引导,在减税降费、贴息贷款、数字赋能等方面重点施策,切实解决小店在租金、融资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不断优化小店经营环境,引导小店创新经营、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小店要从社区居民需求出发,在产品种类和服务功能方面进一步丰富强化,以特色化、数字化发展模式,提供更方便、更温暖的服务。

苏宁小店的发展模式或许提供了一种选择。韩鹏说,区别于大型超市和卖场,苏宁小店把店面开到离居民最近的地方,打通居民购物“最后100米”,并通过社群营销与居民在线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区别于普通夫妻店、便利店,苏宁小店将商品经营与社区服务并重,根据不同店面模式打造差异化商品供应,同时提供房屋中介、快递、家政、维修等多样化社区生活服务,“一站式”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需求。

人才缺失也是小店经济迈向高质量的一大阻碍,姚大戈对此深有感触:“专业性强、高素质的人才留不住。”姚大戈说,小店在帮助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提供相应的培训帮助,比如建立有针对性、低成本、可触达的培训体系,研发多元化培训课程,帮助提升小店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