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闻深一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嘀嗒出行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顺风车能否迈过安全这道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

近日,嘀嗒出行拟在港交所上市,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此前,滴滴出行顺风车业务也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17家信息平台公司在400多个城市开展顺风车业务,累计注册车辆3000万辆,注册乘客3亿人。据预测,中国顺风车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8%。不过,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其有望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在此之前,滴滴出行顺风车业务也于6月19日全面回归,已经在全国300个城市重新上线,并陆续开通了多个城市间的跨城服务,延长夜间服务到23点。

顺风车市场有多火?《2014—2020中国顺风车行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地有17家信息平台公司在400多个城市开展顺风车业务,累计注册车辆3000万辆,注册乘客3亿人。

2020年,各大出行平台在顺风车领域展开激烈的“抢位战”。不过,对于近年来一波三折的顺风车行业而言,安全仍是生存下去的王牌。

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萧涵,每个工作日都要搭载顺风车,往返于其所居住的房山区和公司所在的朝阳区国贸CBD(中央商务区)之间。她告诉记者:“地铁高峰期特别拥挤,换乘也麻烦,打车又太贵,顺风车刚好适合我,划算又方便。”

借助顺风车业务,车主多了一个顺路的乘客帮助分摊费用,而乘客多花一点等待时间就可以享受比打车更低的费用,双方都受益。因此,搭载顺风车,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选择。

嘀嗒出行招股说明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位,市占率为66.5%。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这一年,嘀嗒的顺风车平台共产生了约1.785亿次搭乘行为。

滴滴顺风车团队回应称,顺风车市场需求旺盛。国庆节期间,滴滴顺风车需求明显增长,尤其跨城需求涨幅较高。

“顺风车的本质是分享经济,即将闲置资源以一定的报酬贡献给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如此既节省了资源,又创造了价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周毅表示,当今,交通拥堵已成为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问题,大众出行需求不断提升令拥堵持续加剧。随着道路和停车资源越来越紧张,无论乘客还是车主,参与顺风合乘的动力会越来越大。

“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2.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每天往返两个行程就意味着7亿个闲置座位,即使只将其中1%转化为顺风车分享出去,也意味着每天有700万笔顺风车订单。”在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看来,目前中国顺风车发展刚刚起步,无论是车主端还是乘客端,都还有巨大的蓝海待开发。

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认为,中国顺风车将是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交易总额(GTV)预计将由2019年的14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1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1.8%。

直面安全问题挑战

今年7月份,广州一乘客梁先生在乘坐哈啰顺风车途中遭遇车祸,不幸离世。其妻发现,接单司机转单给了另一位仍在实习期的司机,且事故车辆的交强险正好过期。由此可见,顺风车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顺风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之一,“体格”庞大却也很脆弱。即使是占据网约车市场较大份额的滴滴,也曾因安全问题将顺风车业务下线近两年时间。作为信息撮合方,顺风车平台需要在自身依法合规经营的同时,加强顺风车用户安全知识宣导,并以技术防范与人工防范为主要举措,尽量避免人车不符、疲劳驾驶、危害安全等问题发生。

自重新上线以来,滴滴顺风车团队在安全方面持续投入和努力,不断推进安全产品和功能迭代升级,更迭了24个版本,优化了374项功能。其中包括要求全部乘客实名认证,通过隐藏用户性别信息的方式防止车主根据性别挑选合乘方,要求车主全程录音、分享行驶轨迹等。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介绍,今年滴滴将在安全方面投入30亿元,智能安全车载设备安装量将达到100万台。

“在运输工作中,如何把安全做好,是我们近两年来投入最大精力的工作。”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程维向记者表示,“为把滴滴建成全球和全国最安全的出行平台之一,我们全力以赴”。

嘀嗒顺风车在原有的安全措施基础上,近日上线了车主“二次人脸识别”与“乘客校验卡”功能,通过车主端与乘客端的双重校验,严查人车不符这一违规行为。同时,嘀嗒也坦承,如无法有效管理“跳单”行为,业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将可能遇到重大不利影响。

回归理性发展阶段

顺风车出行新业态在我国起步于2014年,迄今不过6年时间。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沈立军认为,这6年可以分为3个阶段:2014年底到2016年底,是顺风车新业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开创期和探索期;第二阶段,2016年底到2018年秋,是顺风车野蛮发展期;第三阶段,2018年接连发生两次恶性案件之后,行业出现了关于“真顺风车和伪顺风车”的理性讨论,随后开始回归理性发展阶段。

沈立军表示,出行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而不是强市场上的监管。合规第一、安全第一、监管第一,所有的创新和运营,都只能在规则和框架之内。

今年7月份,滴滴作为参编企业之一,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公司安全运行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编制和发布,这是国内首部顺风车安全团体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顺风车仍缺乏顶层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相关法律及法规通常适用于网约车服务,无法直接应用于顺风车服务。

周毅表示,顺风车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闲置资源分享,可以在保证社会运力条件下节约能源资源,便利公众出行;二是非标准化,司机、车辆、行进路线、服务方式的非标准化决定了其监管难度较大;三是价格低廉,难以避免会与巡游车、网约车产生竞争。“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还是应以包容态度对待其发展。”周毅认为,同时要对平台企业加以有效监管,避免对正常出行市场产生严重的不公影响,避免产生性质恶劣的安全问题。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张柱庭认为,应当按国务院要求出台顺风车地方法规或地方规章,而非全国性法律或行政法规。出台地方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应当把握好三个方向,一是不要无限放大顺风车的功能,政策鼓励方向还是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主;二是要牢牢把握地方事务的本质特征,解决本地顺风车的突出问题;三是制定标准应考虑地方标准,有了地方标准,与地方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才能更好衔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