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统计是适时之举
□ 韩秉志

在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若不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就业统计范围,显然难以全面反映我国就业情况。适时调整就业指标,是与时俱进之举。新形势下的就业统计调整,绝不是为“开了网店、注册了公众号、会打电竞就算就业”找借口。消除上述偏见,显然要加大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提高社会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灵活就业该不该纳入就业统计指标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在笔者看来,将新兴的“自由职业”“新职业”等纳入就业统计指标,有助于更好促进灵活就业发展,但在配套政策的细化落实中有大量工作要做。

近年来,我国灵活就业比重逐年上升,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出现了大量诸如家政保姆等不依托单位就业的就业者和新职业从业人员。据人社部统计,我国灵活就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左右。前几年刚刚兴起的零工经济,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像互联网营销师、电子竞技员等已经入围新职业,成为就业新“风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尤其严峻。灵活就业在解决劳动者生计的同时,也缓解了城镇就业压力,成为吸纳就业蓄水池。

在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若不将这一部分群体纳入就业统计范围,显然难以全面反映我国就业情况。所以,适时调整就业指标,是与时俱进之举,既能反映真实就业状况,也对引导包括广大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不过,也有人质疑,把灵活就业笼统地看作正式就业,似是一种取巧行为,甚至可能会诱发高校就业数据造假行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顾虑,是因为在过去的评价体系中,自主创业、自由职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人们谈起灵活就业人员,会联想到小商小贩、大龄失业人员等抗风险能力弱的就业群体。此外,灵活就业人员常常面临资金筹集难、场地支持难、服务保障难、能力提升难等问题。基于人们对就业的主观预期和客观实际,社会对灵活就业的固有印象就不乏偏见了。

应该看到,新形势下的就业统计调整,绝不是为“开了网店、注册了公众号、会打电竞就算就业”找借口。消除上述偏见,显然要加大灵活就业人员的保障,提高社会对灵活就业的认可度。为了给予灵活就业支持、保障灵活就业者基本权益,今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这些政策逐渐在地方落地,形成了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更加具体可执行的条款。比如,部分地区进一步明确了灵活就业对象的范围,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灵活就业技能晋升体系,强化灵活就业权益保护和兜底保障。这些配套举措显然有助于更好地将灵活就业纳入就业统计指标,形成社会共识。

时代变迁往往伴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们必将拥抱更多新职业、新业态,迎来一个职业更加多元化的时代。同时,多元化的就业模式也在影响就业观念,当下有部分年轻人正在尝试通过各种新职业及自由职业来拓展职业生涯的新可能。有关部门要做的是顺势而为,在制度建设上让灵活就业者就业环境及灵活用工行业更加规范,实实在在地为灵活就业做好后续跟进服务,最终让灵活就业成为保障民生、稳定就业的一个有力抓手。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