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0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充分挖掘消费潜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雪

我们该如何应对国内国际出现的新挑战,更好释放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如何进一步稳就业、保市场主体?如何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围绕这些话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更加注重挖掘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蔡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双重冲击。从供给侧来说,疫情一度造成停工停产;从需求侧来说,很多正常消费受到影响。随着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我国经济正加快实现复苏企稳。

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要在更高水平上对外开放,把国内大循环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蔡昉说。

疫情发生后,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自身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比如老龄化趋势,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由正转负,造成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将来我国还会迎来总人口达到峰值后的人口负增长阶段。第一个转折点导致人口红利消失和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供给侧的问题;而第二个转折点可能导致总需求不足,是需求侧的问题。

蔡昉表示,过去我国经济增长比较依赖外需和投资需求,现在变成外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者平衡。“挖掘消费潜力,首先要靠收入的增长,其核心是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还要改善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创造更好条件让市场主体发掘新增长点

实现新发展格局,要增加居民收入,而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实现充分就业。今年1月至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781万人。蔡昉预计,随着复工复产的加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可以如期完成。

蔡昉认为,“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主要指的就是生产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保住他们就保住了就业岗位,老百姓的收入就有保障,有收入就会有消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应对疫情过程中,我们的财政支持方式直达县市,帮助企业纾困。这种做法应该常态化,帮助市场主体稳定经营。”蔡昉判断,疫情的发生,可能会创造出新的产业机会,“我们要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充分发挥才能,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消费的角度看,疫情过后,有3种类型的消费颇具潜力。第一类是补偿性的消费。有些消费弹性比较大,人们在有条件时会愿意消费,收入越高越会消费,这类需求在疫情时会受到冲击,其后会弥补回来。第二类是以人和人的密切接触为主的消费,疫情后会有一些替代性的消费形态出现。第三类是疫情诱发出来的消费,比如与健康相关的消费。要挖掘这些消费潜力,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市场信号引导企业家、创业者去发现机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一些农民工的就业受到疫情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为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让他们的收入保持增长。”蔡昉指出,要不断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具体体现就是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落户。现在有大量的农民工实际在城镇居住,在城镇工作,工资稳步上涨。但是由于没有城镇户口,他们能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城镇居民有差距。”蔡昉认为,这个差距的存在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农民工到一定年龄会考虑回乡,劳动力供给会受到损失;第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充分,消费就有后顾之忧。蔡昉表示,下一步,新型城镇化要以农民工的市民化为核心,我国现在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和国际上同等发展阶段国家66%的城镇化率还有差距。此外,44%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16个百分点的差距,把这些已经在城里的农民工户籍变成城镇居民,可以提高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率,会进一步稳定农民工的收入,稳定劳动力供给,同时激发消费潜力,对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