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十三五”,这5年 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在深圳找到了工作
本报记者 佘 颖

每天早上七点半,头戴安全帽,身穿橙色马甲的陈庭磊都会准时出现在深圳地铁12号线施工现场。陈庭磊在贵州黔南贫困山区长大,家里4个孩子中,大姐二姐都成家了,三姐在读博士。

“能走出大山,找到这份工作,是因为我在高职学校学了3年的工程造价。”陈庭磊告诉记者,2017年他考入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在校期间学习了CAD制图、工地施工流程等课程,从理论知识到动手实践,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大量培训。

陈庭磊说,大学期间,两年学习基础知识,一年实习,实习的单位就是他如今的工作单位,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能到这个单位实习,也是学校推荐的。”陈庭磊解释说,因为设计院跟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来校招人。在一年的实习中,陈庭磊扎实的专业能力、认真的工作态度、乐于吃苦的精神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最终,他如愿签约,留在了深圳。

“我们学校是贵州在校生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近6000人,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分管就业的副校长曹昌海对这个数据很自信。他告诉记者,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数据显示,贫困地区农村生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5届稳定在90%以上。他们对加强乡村卫生院、幼儿园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基层民生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支撑了当地脱贫攻坚。职业教育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工作,另一方面,解决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就稳住了就业的大盘。

曹昌海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很多资格证考试推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没有资格证,就没有报名资格。希望相关部门能把一些招聘适当延迟,或者说允许今年的学生先入职,明年再考证,大家一起帮这届职校学生把“饭碗”端稳。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