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佤寨振兴忙
本报记者 周 斌 曹 松

云南腾冲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落。司莫拉,佤语意思为“幸福的地方”,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告诉记者,“虽然名叫‘幸福的地方’,但过去村民生活并不幸福”。

司莫拉佤族村里,人均水田仅有一亩多,粮食产量低,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谋生。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因为穷,村里没有几间瓦房,村民们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脱贫攻坚让村子的面貌发生大变化。村里先后实施了“草改瓦”“农危改”“扶贫安居”,群众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2014年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佤寨实施了道路硬化、通畅工程、亮化工程,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陈列馆、景观栈道、停车场以及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穷寨子变身特色民族村、3A级景区。

“我们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实现了整村脱贫。”赵家清告诉记者,全村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下降至2019年的0.45%;司莫拉佤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年前的4205元增长到2019年的11670元。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前来司莫拉“打卡”的游人越来越多。每天一大早,村民李发顺和妻子就开始准备大米粑粑食材了,很多游客到他家里品尝特色民族美食。“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天最多能卖300多个,每月收入都有四五千元。”李发顺本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外出务工干力气活维持生活。在政府部门帮扶下,李发顺靠着生猪养殖和务工收入生活慢慢改善,家里还建起了两层的小楼,一家人其乐融融。

眼瞅着村里的游客增加,寨子上下都忙活起来。村民赵仁新以前在外面打工,回乡后在自家院里开起了农家乐。

“脱贫没问题了,现在要往乡村振兴方向努力,要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腰包鼓起来,共同致富。”赵家清说。

乡村振兴怎么干?司莫拉结合民族特色优势,打造新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站在村口的观景台远眺,千亩梯田已成花海。赵家清介绍,通过产业调整,部分村民种下了万寿菊,花开之后不仅变为美景,还有公司前来收购花朵用来制药。原先弃管的茶园如今也被村民们重新开发,村里的茶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过去村民采了胭脂果到集市上卖每市斤5元,如今通过和深加工企业合作,成功试制出果酒、果酱,售价翻了好几倍。

为了以5A级景区建设标准推进司莫拉幸福佤乡建设,今年6月3日,村里还成立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设置土陶体验、藤编体验、根雕制作等项目,发展乡村体验旅游;通过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等项目资金,建起了农耕文化观景台、寨中休息厅等,打造融地方民族特色、自然景观、秘境探险为一体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园。

对家乡的发展,村民们充满期待。他们说:“今天的‘司莫拉’名副其实了,未来,幸福的地方会更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