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交错叠加、急剧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多重变迁引发了诸多问题与冲突。基层社会的需求与利益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基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增多。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化解基层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如何为公众提供高效均衡的公共服务?这些问题对基层治理能力无疑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基层是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石,担负着保证国家法律政策顺利执行、行政管理有效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等重任。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做好新时期基层治理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几个问题:
一是如何加强执政党在基层的领导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基层治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基层党委统一领导为核心,基层政府、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共同构成了基层治理的主体,合作解决基层的公共事务。具体而言,如何促进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其核心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要把作风过硬、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干部放到领导位置上。此外,基层党组织应建立辖区内党员志愿者的人才储备库,在突发公共事件时,党员志愿者可以迅速组成一支可以依赖的队伍;在日常,鼓励党员志愿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健全党员结对帮扶制度等。
二是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既是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基层治理的受益群体。核心问题在于,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资源的分配、公共服务的供给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重点探索民主协商制度、监督制度、反馈制度,从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许多基层的探索都可圈可点。比如,基层探索“银龄互助时间银行”“时间券”等,由年纪稍轻的老人志愿为年老体弱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一些基层以“乡贤”为纽带,由扎根本土、社会威信较高的乡贤来调解和处理乡村矛盾,弥合社会分歧;还有基层探索“乡贤”融资融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一些基层探索民主议事会制度或问政制度,为居民搭建凝聚民主、汇聚民智的议事平台。这些举措都是基层治理实践中的成功探索。
三是基层治理既要兼顾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又要凸显多样性,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治理方式,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适用于城市和乡村、经济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地区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农村,探索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方式,实现乡村振兴。同步建立和完善乡规民约,丰富乡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在城市,探索处理交通拥堵、停车难、矛盾调处等多种复杂问题,促进基层矛盾化解、公共服务改善,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探索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电商平台等把资源转化为财富,从而激活地区内在动力;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则探索丰富的社区文化娱乐生活、优质的养老抚幼服务等。
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许多地方都探索出诸多卓有成效的做法。这些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基层治理模式,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丰富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