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来!一起探寻中国经济密码
更多精彩内容
请您扫码阅读

当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乘势而上,巩固扩大经济复苏成果?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怎样发挥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做好当前经济工作?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和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要信号。

我国宏观调控理念更加成熟

本报记者 熊 丽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践证明,我国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是对“逆周期调节”的完善和升级。“逆周期调节”在对冲周期性因素冲击、平抑各种短期经济波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将进一步丰富并深化宏观调控的内涵,也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理念更加成熟,手段和工具更加丰富。

之所以强调“跨周期”,是因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必须从持久战角度加以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仍然”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坚持持久战思维,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有坚定信心,对将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有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经济政策需攥指成拳聚合力

本报记者 曾金华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加大了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值得关注的是,财政、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强化疫情防控物资保障重点企业资金支持,人民银行通过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信贷支持,中央财政按企业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优惠资金精准用于疫情防控,6600多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受益,企业实际平均融资成本为1.23%,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效助力。

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力度。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直接作用领域有所不同,但这些政策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和影响,关系十分密切。做好“六稳”“六保”、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提高政策有效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出集成效应。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落实好“保居民就业”任务,不仅要落实好就业政策,还需要财政、货币等其他宏观政策协同发力。特别是要加大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力度,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服务,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与此同时,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推动稳企业保就业。

攥指成拳聚合力。宏观经济政策要进一步协调配合、落地见效,助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补短板锻长板一个都不能少

本报记者 顾 阳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这是中央首次提出“锻长板”。从字面上看,“补短板”,就是把中国经济在产业链上的弱项补上来,“锻长板”则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举措,把一部分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环节转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优势。

此前,中央经常强调要“补短板”,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所以提出“锻长板”,一方面是当前我国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不仅需要通过“补短板”来弥补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时也需要通过“锻长板”来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经济率先复苏企稳情况下,支持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进一步提升水平,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不仅有助于广大企业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小,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还将有利于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锻好长板?基本思路就是推动产业链高端化和产业基础现代化,借助科技创新等手段实现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产品附加值,继而形成对外部市场的供应。

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也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诸如轻纺、玩具等一些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它们伴随着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有望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条件下得到系统锻造,推动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

紧抓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机遇

本报记者 王轶辰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显加快。

在疫情倒逼下,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向数字化、智能化加速转型态势。在数字化方面,大数据、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以今年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电商线上展会——首届阿里巴巴网交会为例,仅动用几十名技术人员,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家便通过多样数字化产品叠加的“技术黑箱”,实现了智能精准识别并高效匹配。

在智能化方面,从红外热成像无接触快速测温到辅助诊断技术,从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疫情追踪到智慧医疗,从机器人无接触配送到远程办公……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扛起了战“疫”大旗。

疫情期间,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后疫情时期,全球必将迎来新一轮创新高潮,大数据、人工智能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重新定义全球分工和比较优势。未来一段时期,数字技术也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新技术将进一步与制造、能源、农业等基础产业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面向未来,要发挥数字技术的引领作用,还要继续加强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保供增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本报记者 乔金亮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全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凸显。夏粮再获丰收,秋粮生产基础较好;农产品供给充裕,价格总体稳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加快复苏,就业创业渠道有效拓宽;农业农村投资逐步回升,基础设施补短板加快推进。可以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有效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农业农村经济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艰巨,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加,这些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做好农业工作,对于增强应对风险挑战底气、扩大我国发展战略回旋空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全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尤其要突出保供给、促增收。其中,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前,要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力抓好防汛抗旱和灾后生产恢复,奋力夺取秋粮丰收。全面加强耕地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防止耕地过度“非食物化”。加快推进生猪生产恢复,严防严控非洲猪瘟疫情,抓好违规调运专项整治,推进扶持政策落实落地。下一步,要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撑。

再一次吹响国企改革冲锋号

本报记者 周 雷

今后3年是国企改革关键阶段。《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简称《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要求,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务院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再次吹响改革冲锋号,通过加快深化改革,让企业机制活起来,让布局结构优起来,让发展动力强起来,以国企改革的综合成效更好服务发展大局。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突出抓落实见行动,按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思路,推动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方案》针对各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举措,做到可量化、可考核。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针对改革落实不平衡、不到位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推出举措。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着力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等方面发力攻坚。

可以预计,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综合效能将进一步提升,一些短板和弱项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将更加成熟定型,国有企业将更具活力和效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力推进,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