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方式绿色、各类要素集聚、机制创新鲜明、示范带动有力的联盟,基本形成层级分明、布局合理、梯次推进的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力争联盟建设覆盖农业领域的各个专业、产业以及全国各生态区域。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自2014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先后建立80余个专业性、产业性和区域性联盟,基本覆盖了我国农业的主要产业和典型区域。联盟秘书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联盟建设是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前提下科技组织方式的重大创新,在创新运行机制、推动产业变革、解决重大问题等方面有创新和突破”。
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旗下80多个联盟之一。“围绕奶业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奶业联盟联合20个优势团队,加快国产奶优质化进程,已有25个省份51家乳品企业自愿实施优质乳工程产品升级和改造示范。”奶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奶业专家王加启说。
近年来,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如棉花联盟成立后,致力于培育纺纱企业满意的优质棉花新品种。棉花联盟理事长、中国农科院棉花所所长李付广说,联盟集结了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等全产业链优势单位208家,打造从棉种、原棉、纱线到面料、服装、家纺等整个产业链。
专家认为,当前联盟建设运行还存在一些待突破的难题。一方面,运行机制创新仍有待加强。有些联盟仍然是“大拼盘”,尚未形成实质性的联合协作;有些联盟还没有建立互利共赢机制,把大家凝聚起来。另一方面,企业主体作用仍有待增强。从总体看,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环节中还存在主体缺位现象,技术创新主体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廖西元表示,下一步,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通过建立股权、期权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虚拟的联盟变成实实在在的市场主体,把松散的合作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和多方互利共赢。对于解决行业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联盟,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设计、各环节密切协同、优势互补的协同协作机制,把联盟做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团军”、协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