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摸清“底数”防范灾害风险
本报记者 常 理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损失重、风险高,这是一个基本国情。近年来,一些涉灾部门和地区陆续开展了部分灾害类型的风险调查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等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为防范应对风险新挑战,亟待开展综合性普查,为防范化解风险提供权威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信息。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简称《通知》),定于2020年至202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立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

对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时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风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此次普查方案明确了3个基本目标。一是聚焦于自然灾害风险基本要素的底数调查。二是全面调查和评估各地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三是通过开展风险评估和区划客观反映全国和各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水平。”

此次普查在技术上开展了全面统筹攻关。一是充分综合运用多样化技术手段保障任务实施。其中包括工程勘测、遥感解译、站点观测、问卷调查、资料调查、建模仿真、地图绘制等多样化手段综合运用。二是内外业一体化技术同步开展。主要自然灾害孕灾致灾调查中,内业的数据整理、遥感解译与外业的工程勘探、实地踏勘等有机结合;历史自然灾害调查中,内业数据资料分析与外业实地核验交叉进行;减灾资源调查中,内业的统计分析与外业的问卷调查同步推进。三是自然要素与社会属性兼顾。既考虑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自然要素,也考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社会属性。四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充分运用。充分运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各类调查和评估;搭建云计算环境,构建风险普查大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实现全国调查和评估工作的实时在线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