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爱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 徐 达

父爱如海,习惯深藏在心底;父爱如山,沉稳踏实到他在就好。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是用心陪父亲找回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抚平他的皱纹,用同样真切恒久的关爱回报他。

最近,我们被一位平凡却伟大的父亲感动。据报道,山东淄博的赵大叔今年58岁,为供两个女儿上大学,每天工作12个小时,搬3万多斤瓦。这样的工作,他一做就是20年。

搬瓦不易,坚持20年更难。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赵大叔多年来辛勤工作,一个月要磨破6副手套,手磨出厚厚的茧。他说:“这个工作实际上很累,但两个女儿很争气,都考上了大学,只要孩子们过得好就行了。”

同样让我们感动的,还有一位“怕爸爸遭差评写小纸条”的女儿。

四川成都一名网友近日乘坐网约车时,看到车内贴了一张温馨提示的小纸条:“成都实在太大啦,因为我爸爸不是本地人,可能偶尔会有操作比较慢的时候,希望您能多一丝理解。关于驾驶技术您放心哟,一定把您安全送往目的地。”

这名网约车司机谢师傅以前在浙江从事家装行业,今年4月初才开始在成都开网约车。虽然他有20年驾龄,但在网约车领域还算新手。他的女儿写下小纸条,希望乘客对不够熟悉路况的爸爸多些理解和包容。

在家庭结构小型化的今天,一些家庭父亲角色缺位,对孩子的陪伴、教育变少,让孩子的童年缺少了应有的关爱。还有一些家庭,孩子得到太多宠爱,却并不会换位思考,不懂得体谅父母及他人。

但更多的是像“搬瓦20年供女儿上大学”的父亲、“怕爸爸遭差评写小纸条”的女儿这样平凡却可贵的人,他们用无私付出和暖心体谅,传递出新时代家庭成员之间浓浓的爱意。

他们的故事,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从记事起,我深深体会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母亲比较严厉,父亲教给了我和姐姐温和、宽广与坚忍。

我和姐姐年幼时常常发烧,记得我们吃药睡下后,父亲放心不下,夜里总要起来几次摸摸我们的额头,如果还发热,就用酒精棉给我们轻轻擦拭降温。

长大后读书求学的路上,我们遇到坎坷和挫折时,父亲从不苛责,总是温和劝导及勉励,并帮助我们想办法、谋长远。

父亲办事认真,待人宽厚,常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年少浮躁、容易患得患失的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还记得,姐姐曾赞美父亲:“从小到大,成长路上,困难时总有您的呵护,歧途中则有您的提醒,您寡言、谦逊、任劳任怨,女儿们未能得之一二,却受益终生。”

世界上每个父亲,都独一无二。父爱,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文中一些观点现在看来依然很有启发。他认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

鲁迅发表该文至今100余年了,父亲们对孩子的重要影响和独特价值没有变。而作为子女,我们有没有理解过父亲,又该为父亲做些什么呢?

有资料显示,孩子真正依恋父母的时间,从出生开始算起,只有数年,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在渐行渐远。

我们小时候依赖父亲,可以哭闹和撒娇,可等父亲到了需要依靠我们的年纪,却往往选择隐忍,选择给孩子更多自由。就像鲁迅所言,“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是的,父爱如海,习惯深藏在心底;父爱如山,沉稳踏实到他在就好。

父亲用双肩背起了生活的重担和爱的重量。作为子女,我们能做的,是用心陪父亲找回属于他自己的生活,像小时候他领我们认识世界一样,我们也要牵着他的手,抚平他的皱纹,用同样真切恒久的关爱回报他。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