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严格”的禁捕方案为长江摆脱“无鱼”的窘境带来了希望,许多渔民听从当地政府的安排销毁船只、转产转业,但也有渔民转入“地下”,与执法部门“斗智斗勇”,偷捕、私设暗网和地笼的现象时有发生。
禁捕能否禁得住,不仅关系到长江生态治理的成败,还是对当地执法部门管理水平的考验。面对违法捕捞,水上执法部门有哪些应对之策?5月19日,记者来到江西九江长江岸线,近距离了解水上执法情况。九江彭泽县位于江西最北部,隔长江与安徽望江县、东至县相望,长江岸线约46.5公里,地理位置特殊,打击违法捕捞行为的难度大。2018年10月,彭泽县通过整合渔政局、海事局、河道局和水上公安等9个水上相关部门的力量,成立了水上综合执法中心。目前,水上综合执法中心保持每天至少8人值班,同时还配备了8艘巡逻艇,工作人员可以开展常态化巡逻。
“过去渔政部门人手不足,加上各个部门分散办公,从接到举报到赶到事发地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导致经常扑空。”彭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海清说,组建水上综合执法中心后,建立了常态化的巡逻和快速处置机制,今年已经进行了120多次联合执法,每次至少有6个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参加,处理举报的效率从过去一个半小时提高到目前的15分钟。截至目前,今年还没发现违法捕捞行为。
除了建立常态化的巡逻和快速处置机制,彭泽县水上综合执法中心还在违法捕捞行为多发地点设立了执法驻守点,棉船镇位于长江冲积岛上,四面环水、河网密布,鱼类资源丰富,成为违法捕捞的多发地。为了做好岛上的禁捕工作,水上执法中心在棉船镇成立了驻守点,安排渔政局、河道局和水利局共7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流巡逻。此外,彭泽水上综合执法中心还与隔江相望的望江县渔政管理部门开展合作,实现不分水域、信息互通,提高打击违法捕捞的效率。
通过整合各部门力量成立水上综合执法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执法部门人手、设备不足问题,但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依靠行政执法队伍的力量远远不足以杜绝违法捕捞现象。因而,公益组织的踊跃参与,弥补了行政执法队伍人手不足的短板。
今年50岁的杨法林是九江濂溪区人,17岁开始打鱼,2017年加入了江豚保护志愿者协会,并于今年1月份受聘为护渔人,每月有2500元工资。杨法林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一网能捞四五百斤鱼,一天能挣上千元。但后来鱼越来越少,一网下去一斤鱼都打不上来是常事,渔民的收益大不如前。有的渔民为了增加收益,制作了被称为“迷魂阵”的渔网,这种网不仅网眼小,而且大网叠小网,大鱼小鱼一网打尽,严重破坏鱼类的繁衍环境。
迫于打鱼的收益越来越少,很多渔民主动“洗脚上岸”,有的去工厂实现了从渔民向工人的转型,有的跟杨法林一样成了护渔人。依靠对水域的熟悉,杨法林和他的朋友们经常于夜间穿梭在长江和鄱阳湖流域,搜寻渔民布置的渔网和地笼,发现有违法捕捞的情况及时出面阻止并向渔政部门汇报。
执法部门在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的同时,也鼓励群众积极举报违法捕捞的行为,如果举报属实,可以获得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奖励。活跃在长江和鄱阳湖的众多护渔志愿者和群众成了水上执法人员的“千里眼”“顺风耳”,不但违法捕捞的现象少了,而且私布渔网、地笼的现象也少了。
“禁捕退捕期间,严禁一切捕捞行为,违法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5月19日,濂溪区水上综合执法中心的工作人员正一边操纵无人机一边向渔船喊话。濂溪区公安局水警大队大队长陈申进说,无人机主要起威慑作用,巡逻艇无法到达的地方,可以通过无人机拍照取证。除了无人机,濂溪区还在管辖水域安装了19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了24小时监控。
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的使用减轻了工作人员负担,加强了河道监管力度。但记者也注意到,因为价格高,无人机与监控摄像头并没有全面普及,大部分水域还是主要依靠人力管控。“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技术增强执法监管效能,确保退捕水域执法监管落实到位。”吴海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