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园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经开区不断完善、重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
聚集高端要素 建设产业新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5月26日,刚刚获颁北京首个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的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启自动驾驶载人场景应用。 (资料图片)

5月26日,一支特殊的车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信创园集结,邀请参加北京亦庄创新发布新闻发布会的嘉宾登车体验自动驾驶的乐趣。这支车队来自北京小马智行科技有限公司,10多天前,这家公司刚刚获颁北京首个自动驾驶载人测试牌照,获准在北京开展公开道路载人测试。

“2019年,小马智行在北京的测试90%都是在经开区完成的。”在小马智行公司联合创始人李衡宇眼中,已开放322公里自动驾驶测试道路的经开区已形成良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生态,自动驾驶汽车有望在这里率先走向大众。

位于北京市东南角亦庄新城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包含大兴、通州两区6镇225平方公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装备制造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日益集群化发展,引领产业创新前沿。这些产业无一不是优中选优的结果。

一个成立近30年的国家级开发区,如何在大浪淘沙中常变常新,始终保持对最尖端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北京经开区搭建起一套独特的“青春密码”。

精准“咬合”,高效能助力高质量

企业贷款只需1天,市级重点项目施工许可证1小时可取,一季度城建类审批事项实际办结时间比对外承诺时限缩短7.5天、社会审批类缩短8.5天,材料压缩30%……种种令人惊叹的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政务服务,得益于北京经开区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重构。

不久前,经开区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原有60个行政机构精简为23个。这是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以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主责主业,优化经济运行和对企服务。

新组建的行政审批局,把过去分散在16个部门的审批权限集合于一身,“一枚印章”管起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在首批纳入用章范围的194项事项中,已有149项在行政审批局集中办理,7500件以上行政审批事项通过这种新方式办理。

组建综合执法局,整合城管执法分局、环境执法队及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运行、市场监管、劳动监察等领域的执法职责,集中行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三大方面30多个领域7000多项职权。通过“一次检查,全身体检”模式,实现执法队伍的“减法”,执法为民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加法”。

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的设置,通过两个方向的集中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条块管理的职权运行模式,也使这里成为全国首个同时归集所有前端许可权限和后端执法职能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区域,实现了职能按种类最完整的“集合”、最彻底的“环节式”流程再造。

将发展和改革局、统计局及调查研究、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整合,设立经济发展局;组建项目准入和落地的集中决策、调度部门——营商合作局;科技创新和企业对接、“管家式”服务的科技创新局;贸易、金融行业发展和市场秩序管控的统筹部门——商务金融局……

在这里,机构改革不只是改名字,更是改理念、改功能,机构职权运行以环节划分为基础的链条式管理轴,分布党的建设、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城市运行、社会治理、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等多个业务发展面,每一发展面上又有数个核心机构拱卫支撑,相互协同,“咬合”运行。

念活“土地经”,向存量要效益

高新技术企业平均寿命为10年到15年。不少开发区都存在占用资金土地却没有产出的“僵尸”企业。如何盘活低效停产工业用地,实现扩容增效?

2013年7月,北京经开区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破工业用地出让年限为50年的惯例,将用地年限调整为“一般不高于20年”,2017年在北京全市推广。2019年,北京决定由经开区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225平方公里的亦庄新城。为充分利用好这片土地,当年,《亦庄新城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实施方案(试行)》发布,在土地供给侧进行了大胆改革。

“先租后让”方案对20年使用年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项目入区时,企业以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租赁期5年,收取相应租金。如项目在约定时间内达到达产承诺,再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缴纳相应地价款,租赁期和出让期年限之和不超过20年。

这项政策中“达产出让”无疑是亮点。无法满足达产标准的企业,可申请续租期1年,1年后仍无法达到标准,将被收回土地使用权。

“企业想做事,经开区会给地,但绝不允许浪费土地。”经开区开发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加快土地循环利用、防止炒地,倒逼、刺激企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企业可通过这项政策降低前期土地投入、实现快速达产。

此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试行)》发布,明确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主要方式有三种:鼓励产业升级,允许转型为产业园区和提倡政府收储、回购。

经开区的城市升级更加注重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借城市更新,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小巨人”企业释放空间资源。目前,已有4个项目试点,通过打开围墙、挖掘地下空间、提高建筑高度等措施,建筑面积预计提升1.5倍以上,纳税总额从每年8000万元提升到3亿元。

“我们希望,城市更新不仅能够调动土地使用人的积极性,还能调动具有先进园区运营经验的运营方和社会资本主体等各方的积极性,并吸引优秀运营技术和社会资本进入经开区。”该负责人表示,所有经批准转型为产业园区的项目将实行年度评估,升级工作无法按期顺利实施的,将纳入收储回购项目库。

以“质”立城,强健产业筋骨

日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提出,未来3年,北京经开区着力打造重“质”之城。

行动计划涉及战略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核心技术攻坚、城市更新拓展、一流人才汇聚和亦庄新城共建六大行动,目标是2022年初步建成宜业宜居的高精尖产业新城,成为国家级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到2022年,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北京经开区工委副书记张继红表示,系统性精准化政策将进一步有效解决经开区目前面临的“招商为什么难、创新为什么难、企业到底缺什么、人才聚集为什么难、落地为什么难、资金为什么不够、政府服务什么”难题。同时,每年安排100亿元资金支持高精尖产业落地发展,加快吸引和集聚各类高端高精尖产业要素。

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刘力表示,围绕重点产业链加强要素保障是经开区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未来,经开区将重点发展5G、新型显示、光刻机、车规级芯片、三电系统、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特种机器人、伺服电机等主导产业关键领域,着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聚力打造“中国智造”品牌。

目前,北京经开区已经由满产转向追产。截至5月25日,经开区各类企业累计开复工1.06万余家,各单位到岗员工共约22万人。其中规上企业、规上工地、规上超市、规下工业、商务楼宇复工率、到岗率均达100%;已落实对企业免征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惠及区内企业1.3万家。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