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
做一流学问 育一流人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祝 伟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主导建立了“光华思想力”平台,聚焦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商业前沿实践的重大关键问题,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于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

5月的北大,迎来了122周年校庆。作为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比往常更加忙碌。在北大,他执掌着这所“高考状元最多的学院”,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明星教授;出北大,他曾任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员会委员,为上市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把脉”;闲暇时,他爱好文学和电影,常常口出金句,还出版了影评随笔集。

然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在他身上并不冲突,正如刘俏所说,“光华精神中那种直透事物本质的力量,那种思想至上的独特气质,乃至悲天悯人的情怀,陪伴着光华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研究扎根中国的“真问题”

2000年,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毕业后,刘俏凭借出众的学术能力,获得香港大学终身教职。在香港,要取得终身教职并不容易。然而,2010年底,刘俏毅然加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今天看来,回到北大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刘俏说,他希望做一些更贴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研究。尽管香港高校学术氛围很好,但学者们关心的问题,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波澜壮阔,但也有大量新的问题和挑战扑面而来,今天的世界更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学家有责任去回应这些时代问题,认清中国管理与经济研究遇到的真正挑战,并为未来的改革寻找方向和答案,光华管理学院是实现这一理想最好的选择。

2017年1月,“70后”刘俏成为继厉以宁、吴志攀、张维迎、蔡洪滨之后,光华管理学院第五任院长。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术重镇之一,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同步,今天已经成为本土商学教育的一面旗帜。执掌这样一所令人瞩目的学院,刘俏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可想而知。这种挑战不仅来自如何实现从管理自己,向管理一个拥有110多名教职人员的学院转变,更来自于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在厉以宁教授等为代表的前辈基础上,把北大光华带到一个新高度。

上任之初,刘俏便提出,“希望用10年时间,把光华变成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之所以强调“中国”二字,一方面是因为光华在地理位置上立足于中国,与北大的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光华长期以来的研究取向,扎根中国、研究“真问题”,去揭示中国管理智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做服务社会的经济管理研究。

在刘俏看来,学术研究不能局限于“屠龙术”“炼金术”,这样的研究只是个案经验的延展和放大,缺乏普遍的理论解释能力。当下经济学、管理学在基础研究方面还相对滞后,对一些重大经济问题、商业规律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基于科学、理性范式的研究,因此要摒弃缺乏形式逻辑与实证证据的“新概念”,以及林林总总、质量不一的“思想泡沫”。

那么,什么才是扎根中国的“真问题”?他说,这样的问题一定是紧紧围绕中国经济与商业实践开展研究,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能够通过研究市场规律与趋势,服务企业成长发展;也是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支撑中国实践,贡献中国方案的。这些“真问题”,亟待学者以严肃的学术研究去破题,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去论证、梳理。

培养独具精神气质的管理人才

1983年,中国大学首次设立了有关管理学的专业,1992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2002年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获得批准。随着经济腾飞、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在今天的中国,管理知识、管理理论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好的商学教育”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历经40多年改革开放,今天我们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革,需要我们建立起对经济规律的敬畏之心,需要企业家回归到商业本质,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深刻洞察技术变革的趋势及它们对商业的影响,把握新的商业思想与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并果断做出回应;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再出发,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商学教育与商学院的价值就更显珍贵。”刘俏说。

在多年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刘俏认识到,目前商学教育已走到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许多商学院输出的管理人才与市场、企业的期待仍存在一定距离。这突出表现在,尽管经历了系统管理学教育,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他们常常主动或被动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科学理性精神与批评性思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能力,盲目跟风,迷信权威。

在担任院长之后,他明确提出,光华管理学院要培养的是“有情怀、对中国经济现状有理解、对市场经济规律有敬畏之心的杰出商业领袖”。尽管人们对商业领袖的定位一直不断变化,但他希望北京大学也好,光华管理学院也好,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备的重要精神气质就是做引导者,具备科学理性的精神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世界一流的商学教育包括学术、学科、学人3个维度”。近年来,在刘俏的主导下,光华管理学院延续多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学科结构、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方面大力改革创新。比如,每隔几年,光华都会大规模调整项目和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地吸纳最新管理思想与商业实践,他们还与沃顿、哈佛、凯洛格等100多所世界顶尖商学院建立了课程、学术、人才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

2019年,光华在本科生中推出“未来领导者”项目,把北大学生与来自海外优秀商学院的高年级本科学生混编,以书院形式共同学习2年时间,让学生们拥有更加开阔、包容的国际视野,加快他们成为新型全球化时代领导者的步伐。光华还推出“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微观大数据为基础应用研究”“管理创新”3个交叉学科,以创新研究成果反哺经济与管理教学,更好地实现“创造管理知识、培养商界领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

同时,作为最早大规模引进海外归国博士的本土商学院,光华吸纳包容不同学术背景与经历的教师,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如今,光华111位全职教职人员中,约有80%毕业于海外名校。“正是完整的学科结构、一流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体系,为光华培养一流的管理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刘俏说。

以“光华思想力”推动社会进步

在光华管理学院,“因思想,而光华”,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号。但刘俏说,其实这句话前面的6个字同样重要,那就是“因学术,而思想”。如何创造有益于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商业与社会知识,进而服务国家发展与商业实践,对于北大与光华学院来说,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为此,刘俏上任之后,以极大的热情与精力,推动了“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的建设,以课题的方式聚焦商业实践与商学教育,以及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我们希望能够立足新时代的中国,遵循规范的学术标准、前沿的科学方法,做具备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刘俏说。

从2017年起,“光华思想力”每年确立30到40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等诸多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商业前沿实践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重要政策的推出过程中,“光华思想力”的课题成果都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持。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刘俏始终认为,对于一个追求发展质量的经济体而言,最好的微观基础就是那些能够创造价值的企业。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企业的著作。

在他看来,中国企业这些年最大的进步是规模变大了,“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也超过了美国,但大不等于强,更不等于伟大。要实现从“大”到“伟大”,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是价值创造能力不够。尽管规模很大,销售收入很高,但利润率、投资资本收益率还比较低;其次是大企业基本集中在要素领域,以资源型企业、金融企业为主,真正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太少。

2017年,刘俏入选了中国证监会第17届发审委委员,这使得他能够更直观地观察中国资本市场的企业与拟上市企业。“中国经济的本质问题是经过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在工业化进程几乎结束时,如何保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刘俏说,这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必须直面的、最重要的第一性问题。根据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指标投资率与投资资本收益率,如果能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涌现出一大批好企业,提高中国经济的投资资本收益率,那么,未来不需要太高的投资率,中国经济就能实现高质量增长。

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刘俏近年来最大的感悟是: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或是思维框架,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它以开放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直面发展中的第一性问题,并不断寻求以现实可行的方法去破解这些问题。无论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中国企业而言,尽管中长期面临很多挑战,但是依靠更加彻底、更加果断的改革开放,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这些挑战将被一一化解。刘俏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也将继续通过严肃的学术研究,扛起责任担当、服务国家发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