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康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4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分餐,小习惯带动大文明
□ 祝 伟

最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正有序复工复产,恢复堂食,关于推广分餐制、使用公筷的讨论和呼吁也越来越多。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相关部门和餐饮行业协会发出倡议书,倡导推广分餐制,鼓励人们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发布并实施分餐制与无接触供餐省级地方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疫情期间,全国发生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表明,合餐存在新冠病毒通过餐具、唾液传播的风险,这也促使人们对传统“围桌而坐、举箸共食”饮食习惯加以反思。一些地区倡议餐厅主动提供公筷公勺,鼓励市民自觉分餐,并非“矫情”之举,而是基于科学防控原则,尽力阻断病毒传播路径,以减少感染概率,这些倡议及时必要,值得倾听。

然而,也有人担心,喜欢“热闹”吃饭的中国人能否适应分餐制、能否习惯使用公筷和公勺?事实上,分餐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非典”期间,许多地区就曾出台条例,倡议和推行使用公筷公勺、科学分餐等,还一度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规定和倡议最后不了了之,分餐制未能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从餐厅角度看,分餐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更高,餐饮企业用人成本、餐具成本增加,因此餐饮企业没有动力去推动。从消费者角度看,朋友家人之间聚餐,往往图个热闹,如果分餐食用,可能显得生分,失去应有气氛。此外,与西餐不同,传统的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即便造型和摆盘,也是饮食文化、菜肴之美的重要部分,因此也有人觉得,分餐或多或少会影响菜肴的整体美感和口感等。这些“分餐之虑”,都是影响科学分餐推广普及的“梗阻”。

科学分餐、使用公筷习惯虽小,却是中餐礼仪与餐桌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更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安全生活方式的初衷。但是,改变传统的用餐习惯,提升“舌尖上的文明”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不断倡导,逐步改变,形成合力。

在这个过程中,餐饮企业需要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是加强引导,在门店或餐桌上放置醒目标识,主动提醒消费者使用公筷公勺,通过返券、积分等方式鼓励分餐,从场景、服务和氛围上做好保障。另一方面是主动创新和改良菜品,研究从传统的提供“例菜”,向提供“位菜”转变,最大程度地保留传统中式菜肴的文化风味。同时,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在餐饮企业的评级、评星条件中,可以加入关于“分餐制、公筷制、公勺制”的推行情况,并持续跟进监管,提高餐饮企业推广分餐、公筷的主动性。消费者应转变观念,隔离餐具不隔爱,分餐作为一种现代餐桌文明,并不会影响其乐融融、热闹和气的就餐氛围,这也是对他人健康的尊重。唯有如此,科学分餐、公筷公勺的理念才能真正落地、深入人心,并带动社会公共文明的进步。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