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复工复产已呈现出有序推进、积极向好的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89.9%;中小企业复工率达76%,3月份以来日均升幅在1个百分点以上。
复工复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意识到“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一个环节存在梗阻,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良好运转。
“随着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众多小微企业逐渐复工复产。其中,大量零售和制造行业小微企业复产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其供应链稳定。”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小微企业如何确保供应链稳定?
首先,稳定的供应链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供应链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要素的汇集。稳定的供应链的运行,离不开更高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该负责人表示,企业需优化供应链资金的结算方式,保持合理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账期,保障安全库存、关注库存周转,确保供应链资金稳定。除此之外,企业还可借助金融工具补充营运资金,促进自身供应链健康发展。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增强金融支持和服务,畅通产业链资金流,提升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整体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泰隆银行目前已有一系列的面向小微企业供应链运行的金融产品,包括支付结算、流动资金贷款及自助循环贷款、承兑和票据贴现、贸易融资及现金管理等。”上述负责人说。
除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应提升供应链的弹性和柔性。上述负责人表示,刚性的供应链导致企业在波动的外部市场环境中缺乏灵活性,难以有效应对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冲击。企业应考虑其原材料、商品的供应情况,建立具有深度的多级供应体系。长期来看,应着力通过优化供应链模式、建立更敏锐的市场分析能力、打造敏捷协调的生产和库存计划、更快速的物流响应及更智能的全渠道协同运作来提升供应链柔性。
“供应链挑战常在,即便没有疫情的发生,通过这些举措也能提高供应链的弹性。”上述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供应链的“免疫力”得以增强。具体来看,除了模式、流程的优化升级,借助数字化手段,新型智能技术延伸了供应链的触角,可进一步牵引供应链能力提升。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可采用基于数据分析的订单智能预测,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精准可视化的进销存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共享的多渠道仓网配送等手段,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